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晓燕 吴小华

  摘 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对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按类招生 分流培养 现状
  按类招生、分流培养, 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招生模式发生了改变,还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资源配置、专业布局和学生个性的满足等方方面面。
  按类招生,分流培养是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采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加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大类招生已逐步被社会、考生了解和接受。目前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的现状如何,成效怎样,本文拟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1.1按类招生分流培养逐渐得到师生及家长的普遍认同
  从2003年以来,大多数“211工程”学校实施了按类招生,在重点大学的感召之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按类招生, 按类招生逐渐得到教育专家、高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接受。他们认为高校实行按类招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办学效益的提高。对学生来讲,按类招生加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扩大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更加明确、选择更加理性。
  1.2 构建了按类招生背景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进按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中心环节,各地方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的总体方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出发,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指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由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通识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学科大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1.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顺利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各地方高校实行按类招生的新模式以来,逐渐改变了以往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代之以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积极推行了以学生自主择择专业、课程、教师、时间为核心的学分制,逐步实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师制,修订了以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从而建立了一套与按类招生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1.4实施了规范有序的专业分流
  目前,许多实行了按类招生的地方高校都先后进行了专业分流的试点,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专业分流的文件与方案,对专业分流的原则、模式、依据、程序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都坚持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既考虑社会需要,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主要依据“志愿+考核”的方式进行。分流前,由各学院统筹安排,从专业教学条件出发,制定具体的专业分流方案,包括分流专业、分流人数、时间安排、专业宣传介绍、填报志愿,确定分流名单等,经公示后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定并备案。
  1.5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行按类招生专业分流,减少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学生入校后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专业选择的理性思考,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由于很多学校都依据志愿加成绩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成绩是第一位的,很多学生为了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学习更加自觉主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1.6促进了弱势专业的调整与优化
  据一些地方高校规定:进行专业分流时,学生填报专业分流志愿数少于20人(有些学校是10人)的专业一般暂不开设,该专业在第二年分流时如果仍少于该数,则该专业在下一年暂时停止招生。因此专业分流使弱势学科专业发展面临萎缩和调整,强化了弱势学科专业的危机意识。弱势专业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专业内涵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专业分流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2.1学科门类不齐,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学科门类不齐,单科性专业较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配套性较差。同时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不利于按类招生。同时也导致了同样名称的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有的学校“工商管理类”只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而有的学校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
  2.2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实行按类招生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需要有充足的师资、教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但在高等教育持续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许多地方高校出现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由于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选课等制度也流于形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照本宣科、满堂灌比比皆是。
  2.3专业分流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志愿

  由于按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存在冷热差异,加上学生选择专业的从众心理、趋同现象等原因,全部满足学生志愿是不可能的。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和就业前景佳的专业,学生们争先填报,冷门专业却无人间津,最后只能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主要是成绩)进行分流。自愿未能得到满足的学生对此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2.4弱势专业的学风问题比较突出
  专业分流出现了两极分化,成绩好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优势专业,成绩差且表现平平的学生集中在弱势专业。差生组合在一起,觉得所学专业前途渺茫,毫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逃课现象十分严重,班级凝聚力差,集体活动难于开展,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少、相互帮助不够,学生管理非常困难,这将不利于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同时给大学班级管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3.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按类招生实效性的对策
  按类招生分流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招生模式发生了改变,它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资源配置、专业布局和学生个性的满足等方方面面。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按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实效,必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3.1科学构建专业框架,合理设置招生口径
  专业框架的构建和招生口径的设置是按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应在明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学校的专业布局、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地构建专业框架。在结合学校自身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切合实际地设置招生口径。招生口径如何设置?是按大文大理、或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或按相关学科专业进行整合,必须要在深入分析校内学科专业情况的基础上慎重进行。因为招生口径的设置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按院系招生的,应尽量以学科群组建院系,尽量避免相关相近学科专业分属在不同院系。
  3.2加强专业建设,给学生更多专业选择机会
  按类招生分流培养,不仅不能忽视专业建设,反而还应该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造力度。因为学生选择专业的主体依据是专业建设所显示出的竞争实力,即专业的师资力量、发展前景、就业质量等。学校应对那些发展前景好、目前相对弱势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植,切实加强弱势专业的师资队伍,改善实践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弱势专业变为热门专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
  3.3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程信息量,也是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为保障学习质量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把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3.4加强信息预测与反馈,妥善做好专业分流
  专业分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安全稳定,如何保证按照学生志愿、专业布局、社会需求,公平公正的进行分流十分重要。首先, 精心编制专业分流方案,在分流前要对各专业近年来的建设状况、就业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各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进行预测,动态调整专业人数,以供学生参考。其次,要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向学生展示所谓“冷门”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要根据信息预测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爱好、特长做出理性选择,不要盲从。
  3.5重视思想教育,切实加强弱势专业学风建设
  专业分流使差生多半集中在弱势专业,由于他们的专业志愿未得到满足,思想波动较大,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对此必须及时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心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此外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带动弱势专业的学风建设。教师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包容学生的个性。用自身的职业道德塑造学生、敬业精神感染学生,业务水平提升学生。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01203)“地方高校按类招生、分段式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锐,邵强.高校按类招生的理性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3):88-90.
  [2]许玉清.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3)64-65
  [3]边士洪.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6(5):78-79.
  [4] 李玲霞.按大类招生下专业分流的具体实践[J].吉林教育.2008,(16):12
  [5] 姜静.论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0):83-84.
  [6] 熊晓燕.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1-124
  
  作者简介:
  熊晓燕(1965-),女,汉族,教授,四川邻水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220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