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凯军

  摘 要: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是在综合和发展弗洛伊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理论虽然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其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的思想以及培育健全人格的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格塑造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 社会性格 教育功能 人格塑造
  1.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既不能离开其生活的那个年代而凭空捏造,也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学说和已有的文化传统靠想象来杜撰。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也不例外, 在它所吸收的各种思想学说中,最主要的有:
  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弗洛姆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从未离开过弗洛伊德,其人道主义及其相关理论亦是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继承、批判分析基础上发展而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在意识背后潜伏着隐蔽的无意识的现实,无意识才是人的真实意图的关键”[1]P8。2、“人格理论”,他承认“有几个观点本质上是追随着弗洛伊德的性格动力说的:即……性格特性是行为的基础,……力量虽然强大,但人对它可能是毫无意识的”。[2]P70
  1.2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代表了“西方传统的精华”。他说:“没有马克思……我的思维就会失去一个最主要的动因”。[3]p455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它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各种潜能”[4]P11。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简言之,即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32。弗洛姆十分赞同马克思的上述表述。
  1.3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理论的综合和发展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各有所长,也各自有盲点,对他们进行综合,就可以取长补短。而这一综合的结果,就是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这两个新的概念。“社会无意识”意指社会最大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受社会压抑而未被意识到的心理领域,人们为保证与所处社会的同一而千方百计的对之予以压抑的心理状态。对于什么是社会性格,弗洛姆指出:“我所说的社会性格指的是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它不同于个人的性格,尽管人们生活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但是各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我所说的社会性格也不是指一定的文化时期内,绝大多数人身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因此,社会性格不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6]P82
  2.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姆关于社会性格的论述集中于《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等书中,同时也散见于其他著作里。概言之,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2.1社会性格的类型
  弗洛姆把社会性格类型划分为两大类:非生产性社会性格和生产性社会性格。
  2.1.1非生产性社会性格
  具体而言,非生产性社会性格分为下列几种:①接受型:主要特点即不是从内部而是从外部来获取想要的一切,如情感、爱、知识、快乐等,依赖性极强,而自主性极弱,缺乏判断能力。②剥削型:与接受型相同的是只能索取,不能创造;区别是剥削型不是通过接受而是通过强力和狡诈进行夺取、掠夺、窃取。③囤积型: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喜欢囤积与节约,主要特点是吝啬,无论是金钱还是思想与情感,共同点是不创造。④市场型:这是现代出现的一种性格倾向。市场的本质便是平等交换,交换价值重于使用价值,这一特点扩展至人格领域,便出现了将一切包括人自身在内都视为商品的性格倾向。
  2.1.2生产性社会性格
  弗洛姆认为,生产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人本身就是人的生产性活动的结果。弗洛姆的生产性社会性格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理性的方式,?爱的方式,③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在弗洛姆看来,上述三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潜能在性格中的充分体现:理性的方式是人形成生产性取向的前提和基础;爱的方式是人的生产性取向的主体;生产性思维的方式体现了理性方式和爱的方式的有机结合。只有从三者的内在联系和作用上才能认识生产性取向的本质。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使人达到与其本质相一致的存在状态:人与自然完全交融,体验到与万物一体,克服分离与异化,同时又作为一个独立自在的真正完整的人存在,体验到“我就是我所是”。实际上,弗洛姆的人道化社会正是以此为依据的。
  2.2社会性格的特质
  弗洛姆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与世界的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外,还有社会化中的关系行为模式,即人在解决其存在的矛盾性的过程中,在人与人关系方面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形成了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受虐狂、虐待狂、破坏性与撤回,其特点是共生关系和撤回一破坏性关系。形成的健康性格取向是生产性的爱,其特点是爱的友善关系。
  弗洛姆认为,人的成长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同化过程;一个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化过程。如果说社会性格的类型理论揭示的是人在同化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普遍的性格特征,而社会性格的特质理论则旨在揭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弗洛姆将这些关系概括为三种:共生关系、疏远关系、友善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个人失去了独立性的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通过吞没另一个人或被另一个人所吞没而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来避免孤独的危险。从心理临床角度来看,前者是“施虐狂”,后者是“受虐狂”。“施虐狂”以支配者的姿态负责指挥、控制、剥削、侮辱和欺压“受虐者”一方。表面上看,“施虐者”和“受虐者”存在着差别,但从深层角度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点,即他们的结合都是以失去了人的尊严为代价的。弗洛姆把常人而非精神病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称为“权威主义性格”。权威主义性格的本质就是同时具有施虐和受虐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要借助共生关系来克服其自身的孤独。疏远关系体现的是退缩性格和毁灭性格。退缩与毁灭分别是疏远关系的被动形式和主动形式。在强大的对手面前,退缩性格选择了退避三舍、远走他乡的策略,而毁灭性格则采取战斗到底、宁死不屈的态度;两者都反映了冷漠与敌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弗洛姆看来,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友善关系即爱的关系。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尚的情感,爱更体现了人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378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