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意识形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治军

  摘 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显著特征,本文从源头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内在统一性及其科学内涵,便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思想 科学性
  1.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观点,实践,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活动的主体;(2)所有历史的冲突源于交往形式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是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存在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才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绝对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2.马克思思想的意识形态性
  2.1神秘性:指这些意识形态的非理性、非逻辑性。利益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利益能够蒙蔽真理;情感作为表现形式,它的神秘性表现在于用理性的外衣蒙蔽非理性的既得利益。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逻辑化的、理性化的,其实质是对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维护。
  2.2伪批判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直宣称自己是超阶级的、中立的;但他们的立足点是为了现实辩护,并不是超越现实,因此其标榜的永恒性、人民性、普遍性完全是意识形态的谬论和谎言。马克思主要是从历史的虚伪性上来讲意识形态,从特殊意义和一般意义两个角度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强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错误和正确、积极和消极、先进和落后之分,对此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自觉的伪批判性和虚假性中解放出来。
  2.3颠倒性:这些意识形态颠倒了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认为不是生活决定观念,而是观念决定了生活。马克思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把这种颠倒的关系和观念产生认同感,因为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识的,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颠倒性,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颠倒性是把价值和使用价值颠倒,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颠倒,在这种颠倒的意识形态中,工人要产生自我意识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的结局只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获得自我意识。
  3.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
  首先,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呈现出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象,我们要能够善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指导作用,即发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一元论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依然可以与其讨论和争鸣的。我们应提倡、发展、丰富并补充马克思主义,提倡对马克思主义部分具体理论观点来进行完善和挑战,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加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
  其次,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工作在宣传、制度建设和引导,旨在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维护、批判和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最佳途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列宁曾强调“没有科学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注重党的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也是我们党在革命战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武装人民群众的法宝在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今日,我们还要更多地去挖掘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纲领,以此来武装人民群众,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完善并检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有效性,使之成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化和观念层次的观念体系。
  再次,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真理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内在统一性我们必定需要研究。在此,我们应坚持两个观点:一方面,真理是被实践证明的认识客观科学性决定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科学性,使其具有有用性,但使用真理的人有阶级性;另一个方面,对真理的理解和运用,都可能被打上阶级烙印,即使对自然科学的运用也是如此。作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我们需要超出阶级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视野,寻求真理。任何阶级都会有阶级局限性,即使无产阶级也不例外,无产阶级政党也会有,也不可能超越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生活的限制。过去我们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抽象化,没看到个人、国家、民族、政党和任何阶级都有认识偏见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l—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Guido Kung:Weltanschaung als Wissenschaft,Philosophie,I deologie and Religion,Freiburger Zeitschrift for Philosophie and Theologie and Theologie 27(1980)s 55-56.
  [5]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康治军(1955.8-),男,江西人,大专,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单位:上海金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385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