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化下日本企业雇佣体制的转变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绮霞

  摘 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本企业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从过去的多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的雇佣体制正处于新旧雇佣体制的转变时期。本文分析了现代日本雇佣体制的转变中正式雇佣和非正式雇佣形态的发展状况,阐明了其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影响,探讨了现代日本企业雇佣体制的发展趋势,同时就如何抑制非正式雇佣的扩大进行了提案。
  关键词:日本企业 雇佣体制 转变 对策
  2006年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一定的复苏,日本整体的雇佣形势开始改善。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日本企业中的正式和非正式雇佣形态均有所增加,但其中非正式员工的增长率超过了正式员工的增长率。并且非正式雇佣形态中男女员工的人数都出现了增长。现代日本社会正处于新旧雇佣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即终身雇佣体制和非正式雇佣体制并存的状况。
  本文分析了现代日本雇佣体制的转变中正式雇佣和非正式雇佣形态的发展和变化,阐明了雇佣体制转变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影响,并对现代日本企业的雇佣体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就如何抑制非正式雇佣的扩大进行了提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新时代日本企业雇佣体制变革现状的分析,旨在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乃至中国企业寻求正确的雇佣政策提供参考。也意图为我国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机制、以及消除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关心弱势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1.日本企业雇佣体制的转变及其发展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本社会的雇佣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日本企业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化市场,为了降低劳务支出、纷纷大幅度实施雇佣政策的调整,通过调配、出向、提前退休、解雇等方法,使原本可以“从一而终”的员工不得不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去接受全新的工作和挑战,更为严重的是使社会出现了众多的失业者。另外,企业在新入社员的雇佣方面也表现出诸多不同以往的新态势,不但开始注重中途雇佣(雇佣跳槽而来的员工),而且以日雇佣工、短时工、派遣社员等雇佣形式大量雇佣非正式员工,使得非正式员工数量迅速增加,人数比率达到被雇佣总人数的30%以上。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和非正式员工的迅速增加成为日本社会雇佣体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同时,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传统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工资和职务的年功序列制也正在被“能力主义”和“成果主义”的新型人事工资体系所代替。可以说日本社会整体正处在新旧雇佣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即终身雇佣体制和非正式雇佣体制并存的状况。
  相较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不仅工资较低,而且雇佣期间受限制。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通过裁减正式员工和雇佣非正式员工以便降低成本。而对于派遣劳动的规制缓和也使非正式员工的增加更为加速。
  2006年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一定复苏,日本整体的雇佣形势开始改善。据日本总务省的劳动力调查统计,受经济恢复形势的影响,完全失业率(有劳动意识却无法就业人员的比率)在2002年达到5.4%的高峰期后逐年降低,2007年降为3.9%。但是与10年前不同,失业率的下降主要得自于短时工、合同制社员、派遣社员等非正式雇佣员工的雇佣增加。1997年雇佣人员中非正式雇佣员工所占比率为23.2%,与此相对2007年7月到9月间达到了33.3%,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3名劳动者中就有1名是非正式员工。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对于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的雇佣均出现了增加。但是非正式员工的增长率超过了正式员工的增长率。此外,非正式员工中,男女员工的人数都出现了增长,男性非正式员工的雇佣比率在2007年为18.1%,较1997年倍增。女性非正式社员的雇佣率则在2003年超过50%,2007年更是达到53.4%。
  2.雇佣体制的转变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雇佣体制的转变给日本社会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首先,雇佣体制的转变加大了工薪阶层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原有的一些社会问题更加严重。日本人的超负荷工作在世界上享有盛名,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实施的各种雇佣政策的调整打乱了工薪族原有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大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可以说,2006年后日本社会雇佣体制的转变给日本企业的工薪阶层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安和振荡。
  其次,雇佣体制的转变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促使日本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组合。“一亿总中流”一直以来是对日本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和生活状况与周围人基本一致心理的描述。虽然就职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带来一定收入的差距,但随着战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的普及、企业普遍实行的“年功序列”的工资体系、以及每年“春斗”带来的大企业间定期加薪数额的均衡化,给日本社会的工资打上了平均主义色彩。然而,现代社会雇佣体制的转变无疑扩大了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因平均主义色彩而倍受争议的年功序列制正在被“成果主义”(业绩主义)的工资体系所代替,这种新型工资体系的确立将首先扩大相同年龄间职员的收入差距。据调查表明,日本30岁员工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7%,35岁员工扩大到19.9%,40岁员工收入的差距已经扩大到25%,按40岁年平收入800万日币来计算,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者的差距高达200万日币。1而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远远高出这个数据。调查表明如果一个人终身不能正式就业而以各种非正式员工的身份工作的话,他终身工资收入平均只有一个正式员工的四分之一。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粉碎了日本人的中流意识和平等的神话,更将贫富的分层清晰的勾勒在世人面前。
  最后,雇佣体制的变化给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集团主义是日本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日本民族最典型的特征,在集团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雇佣关系往往是长期和稳固的,并且企业员工始终把自己所在的集团利益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个人利益融入到集团利益之中,个人通过和集团其他成员的相互协调、紧密合作来达成集团利益,同时也达到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在日本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是不被提倡和注重的,日本人更为注重的是集团利益,集团内部“和”的气氛,以及个人作为集团一员与其他成员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终身雇佣体制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但是现代企业雇佣体制的转变给这种思维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企业的大幅度裁员使众多的员工成为被自己所忠诚奉献的“家”抛弃的孤儿,使他们丧失了多年的精神支柱,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并重新寻找自己生活的重心。大量非正式员工的出现使员工丧失了可以长期忠诚奉献的集体,随时因契约终止而结束的责任义务不可能给职工带来“家”的归属感。而非固定集团的所属成员间虽然也存在着互助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所属集团的非固定化,周围的合作人员也呈流动状态。企业的能力主义、业绩主义工资体系的确立有可能将原来的合作关系变成竞争关系,从而将日本传统的集团主义改变为个人英雄主义,影响日本人深层的思想意识结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385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