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安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晓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货币史。《诗经》有云: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朋”,便记录了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随着商品经济和铸造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货币形态先后经历了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和纸币、电子货币几种形式。
  西安钱币博物馆内藏品基本涵盖了中国历代货币形态,其中不乏精品和珍品,基本展示了中国货币发展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完整反映了我国货币文化极强的创新性和连续性,是学习研究和实物鉴赏的珍贵实物资料。下面介绍几个馆藏珍品。
  1.琉璃贝币
  此枚贝币铸于战国时期,琉璃质,呈灰白色。长2.2厘米,面呈弧形,背平,近似球状。因腐蚀较重,正面凹凸不平,细部特征已不甚明显,但在不可多得的琉璃材质仿贝中,实是精品。
  2.包金铜贝币
  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此枚包金贝为铜质,长2.7厘米,正面中间有凹槽,背面通体包金且泛绿锈,做工精美,为战国铜贝中的珍品。
  3.耸肩尖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晋卫地区的青铜铸币,其空首布币的式样带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耸肩、尖足、空首等夸张的造型虽源于农具铲,但已与农具铲有天壤之别。此枚耸肩尖足空首布为春秋时期晋国所铸,长銎(音:穷)呈六角形,钱面上有一类似圆形符号,较为稀少;高耸的双肩、弧形的底裆,双足尖锐,形态十分优美;高11.3厘米,肩宽4.1厘米,足宽4.6厘米。其造型奇特,铸造精良,加上时代久远,存世量特别稀少,是馆藏的珍品之一。
  4.“官考”平肩弧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出现于春秋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至5世纪),主要为周王畿所铸,卫、宋等国亦有少量铸造。其形制特点为长銎,平肩,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多有三角形或不规则穿孔。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大、中、小三型。大型布通长10厘米、足宽5厘米左右,重约35克,铜质精细,造型规整,系早期所铸;钱面铭文多为单字,内容为记数、记干支及吉利语等约180种。中型布通长8.5厘米,重15~20克,铭文一字至四字不等。小型布通长7厘米、重13克左右,钱文多为二字,制作较粗糙,系晚期所铸。此枚馆藏平肩弧足空首布,长6.3厘米,肩宽4厘米,足宽4.5厘米。其面铸有篆书“官考”二字。该布锈色翠绿,品相优美,铸造精良,是少见的精品。
  5.“武”斜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称“广泛应用型空首布”,它们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点,已向平肩、耸肩、斜肩三类布分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轻,形制趋于固定,铸量渐多,流通变广。平首布支系、圆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变而成。此馆藏“武”字空首布属中型,其两肩部向外倾斜与币身中线呈现一定的夹角,下端呈圆弧状,其特征是空首、斜肩、弧足而銎较短,面有二斜纹,文字在二斜纹之间,背有一直二斜纹,长8.1厘米,足距4.6厘米,重27.1克,通体干坑绿锈,品相极佳,是馆藏之精品。
  6.“涅金”布币
  这是战国时期韩国布币之一,大型平首。首上两侧有角,旧曰“锐角布”。“涅金”,当为地名加货币单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涅金布,大体可以追溯到春秋后期,仿铸农具铲样式,多出土于晋、冀、豫等地。本馆藏涅金布,体质薄,首端左右有尖角,又称异形布,老生坑,有枣绿锈、铁色锈及灰土锈,色彩丰富,铜质细腻紧密,线条挺拔。该布高7.4毫米,质青铜,背面有三条竖纹,正面一条竖纹两侧有篆书“涅金”两字。
  7.尖首刀
  中国最早的刀币,西周时铸。本馆藏尖首刀,首薄而长,尖如针,无字,通长7厘米,且柄部一面有一条竖线,故为针首刀。此尖首刀出土极少,是刀币中的稀有品。
  关于针首刀,郑家相先生在《关外出土尖首刀拓本叙言》中记述,“为关外承德附近出土”。郑氏认定这种刀为春秋时东胡所仿造。
  8.太平通宝(广穿)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公元984年)铸太平通宝铜钱,为宋代第一种年号钱,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平通宝形制和宋元通宝相似,钱文书体以真书兼八分,光背或有星月纹。小平钱出土很多,另有铁钱和铁母,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此馆藏太平通宝钱为铜质母钱,钱径2.3厘米,穿径0.6厘米,文字高挺俊美,铸造精美,品相极佳,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9.五行大布钱树
  “五行大布”铸行于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同武帝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先铸的“布泉”及后来静帝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的“永通万国”钱合称为“北周三泉”,皆是钱币界备受赞誉的美品佳泉。“五行”理论是我国先民的独创,产生的时间极早,大约可追溯至夏代。“五行大布”的用意取源于“五行”循环相生,暗寓世代传流不绝。在铢两货币大行其道的当时,以此命名自是别具一番新义。此馆藏五行大布钱树,属古代先民铸钱过程中铜水浇铸而形成的树形状的未完成品,树干两侧各有五行大布标准铜钱4枚。经科学检测和研究,证明该钱树为翻砂工艺铸造,从而证明我国翻砂法铸钱的具体时间和实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史学价值。
  10.四铢半两铜盒范
  叠铸即叠式浇铸,是将用泥料在铜质模盒(范母)中压印出的子泥范层层相叠,然后用草拌泥包裹起来,共用一个主浇道进行浇铸的工艺。这种工艺较之传统的竖式陶范、石范及铜范铸钱而言,不但便于统一钱型、保证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工效。在西汉初年我国就已出现了叠式铸钱工艺,但比较原始,只是一层层同向叠压铸造光背的半两钱。到王莽时期,叠铸技术已相当成熟,叠式铸造的规模也史无前例。叠式浇铸的广泛应用,使铸钱工艺从铜范直接浇铸逐渐过渡到陶范叠铸,从而使我国铸钱技术经历了一次很大的进步。此馆藏四铢半两铜盒范为铜质,是压印泥子范的范母,直径9厘米,呈盘状,内铸有凸起阳文的四铢半两钱型5枚,梅花状排列,该范通体锈色翠绿,铸造极精,品相绝佳,是同期同型范中罕见的精品。
  11.西汉榆荚半两石范
  西汉榆荚“半两”大型石范,单面,钱范为滑石质,呈青色。钱范正面都是“榆荚”钱模。长33.2厘米、宽11.2厘米,厚1.7厘米。正面中部刻凹形主槽,上宽下窄,上有喇叭状浇口。槽长31厘米,口宽3.2厘米,槽深0.3厘米。各钱模间有分槽。主槽两边各刻钱模17行,每行刻钱模2枚,共68枚。钱模直径1.2厘米,穿宽0.7厘米,钱面文刻“半两”二字。此范凿刻精美且保存完好,是同类钱范中的精品。
  12.东汉摇钱树
  青铜摇钱树又称“钱树”,是东汉及三国时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用具。此馆藏摇钱树由基座、树干、树冠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树高1.2米左右,加上基座通高约1.5米,枝干分为5层共16片枝叶,呈对称分布。其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分2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两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并装饰了西王母、力士和璧等图案。凤鸟的下部2层共插接8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有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摇钱树树干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约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历经两千多年,虽有残损,经专家修复后,这株摇钱树依然呈现出丰富的图案,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吉祥、财富和升天的愿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468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