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东鹤

  【摘 要】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具有一定总量和规模、市场认可度较高、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兴产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同时,针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宏观管理、科技创新以及品牌战略三个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的安全、卫生与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密切相关。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食品,代表着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但在宏观管理、政策扶持、科技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不足。因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在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研发力度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果
  (一)总量及规模稳步扩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总数、产品总数、总产量、年销售额以及产地监测面积五项指标中,2000—2011年,这五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9%、18.8%、23.9%、27.2% 和21.6%(见表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总量及规模稳步扩大,逐步向支柱产业迈进。
  (二)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绿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明显,售价比普通农产品平均高出20%~30%,部分产品高出1倍以上,80%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了增效,并带动农户增收20%~30%。2010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分别为6210.7元和1100元,而2011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长到7590.7元和1669.8元,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从17.7%提高到22.0%。绿色食品收入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体现在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两个方面。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黑龙江省的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绿色加工业的比例趋向更为合理;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有利于优势绿色食品的发展,增强区域比较竞争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基地生产格局。如以五常为中心的绿色水稻产业带,以呼兰为中心的绿色奶牛产业带和以大兴安岭为中心的山特产品产业带等都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秀成果。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引起土地有机质下降甚至板结,导致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注重对产地环境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监控。通过对以上两个环节的严格监控,能够有效防止土地和农作物被污染,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
  由于政府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及科学规划,导致企业布局盲目,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市场和品牌开发滞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不够,导致对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及销售过程的监管出现各自为政、监管脱节的局面,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另外还表现在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生产的专项扶持资金在逐年增长,但与山东、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的扶持力度相比,仍有差距。政府对中小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缺乏明确规定,且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黑龙江省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差的现实问题。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但就目前的实施效果而言,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达到现实的需求。
  (二)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
  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以要素、资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市场上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过高,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如表2所示)。其中,技术人员的增长率要小于投资额度和职工人数的增长率,且技术人员在职工人数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可见,现阶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一般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科技进步因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较小。
  (三)品牌杂乱与知名品牌少
  尽管黑龙江省已经拥有“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多个知名度较高的绿色食品品牌,但在品牌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理念和做法导致许多企业在品牌认证后,缺乏对品牌培育的高度重视,因此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志层面,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营销,无法形成自己忠实的消费群体,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品牌多而杂,知名品牌少。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的注册商标近1000个,一品多牌的现象大量存在,且规模小的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占有较多的优质资源,但往往定位于中低端产品,市场影响力不足,难于开拓区域以外的市场。在市场监管方面,由于执法不严、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超范围使用、超期使用、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都造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公信力的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政策支持
  通过产业政策促进市场发展,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资金支持,促进基地认证、农业补贴、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税收压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商标的认证与使用,防止过量企业涌入、商标被滥用现象,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依法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保证绿色食品的品质并提高市场公信力;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使粮食价格特别是绿色食品的价格保持合理水平,使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二)增强科技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强化科技因素的助推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强化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科技支持,着力提高单产产量,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活动,定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绿色食品的最新生产技术;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绿色食品中的比重,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
  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就必须制定和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一是整合、延伸品牌,通过吸引、整合弱小品牌,做大做强知名品牌,解决绿色食品的品牌多而杂的问题,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科学定位、设计品牌,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理念等方面,都要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在满足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同时,突出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等生态环境优势。把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作为绿色食品品牌所承载的宗旨和使命,孕育到品牌策划之中。三是精心保护品牌,要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维护、提升品牌的质量,保持品牌的独特品质。四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推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会展展销等平台,把绿色食品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6).
  [2] 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1(1).
  [3] 刘彦,邹家明,陈秀华.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策研究[J] .商业研究,2010(4).
  [4] 李英禹,胡春娟,郭鑫.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建设障碍因素研究[J] .商业研究,2011(7).
  [5] 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与制度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J] .商业研究,2008(9).
  [6]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制约及其突破[J] .经济管理,2011(5).
  (责任编辑:陈鸿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790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