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成

  摘要: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城镇化的背景及意义加以阐述,同时指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面临的主要限制性障碍,明确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给出合理有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现代化 消费需求
  一、城镇化提出的背景、意义
  (一)城镇化的背景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体同步,现代化呼唤城镇化,同时城镇化促进现代化,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城镇化问题。根据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转变成非农人口占多数的工业国,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将有约4亿农民转化成市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镇化引起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国外专家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课题”。
  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城镇化的意义
  从近期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市场上已出现产品相对过剩的状况,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有限。政府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农村城镇化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消费模式从而增加有效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近期来看,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扭转中国宏观经济“偏冷”的趋势。从长远来看,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消费需求扩大面临的主要限制性障碍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中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的差距虽然呈现减少势头,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进步萎缩。快速城镇化还使中国的农业基础更加薄弱,农村社会事业落后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消费率较低。如,201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降到48.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农民消费率依然徘徊在10%左右的水平,造成我国农民消费率低的原因有: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多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速均在低位徘徊。虽然党中央对广大农村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给予了农村更多的扶持,但依然改变不了农民增收难的现状。2008—201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4761元、5153元、5919元、6977元、7917元:增长水平分别是621元、392元、766元、1062元、940元,农民收入的实际水平和增长水平均较低,说明农民增收很慢。农民收入的缓慢增长,难以支撑农民进行家庭消费扩张。
  (二)农民预期收入不理想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对市场行情把握得不十分准确,政府有关部门又难以及时提供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民种植农作物凭主观判断而为。同时,由于农民自身难以掌控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广大农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均不看好,以致广大农民对现期消费产生后顾之忧,缺乏现期购物消费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农民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严重落后
  农业基础地位在发达地区有所动摇,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农产品自给率偏低,且政府对农业投入偏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象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中国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严重落后的情况,但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非均衡性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分配少,政府提供的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低,农村文化发展缺失。
  (四)农民负担相对较重,保障机制不全
  调查显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仍然较重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作为收入渠道本来就很狭窄的农民来说,考虑到自身的健康、住房和养老,以及孩子的上学和结婚等问题,自然更倾向于防御性储蓄,即只存钱而不敢消费。另外,农村在外打工人员发展难,大多吃的是青春饭,受知识结构和年龄制约,一般上了年纪就很难谋取理想职位,他们因自身应对防范能力较弱,诸多权益难以自保,有的甚至连劳动工资都拿不到,这些都是影响了农民消费的因素。
  三、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力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增收困难和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导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效应会创造大量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增加农民即期收入水平,对消费总量直接产生影响。   (二)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偏高,进而抑制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城镇化带来的商业、房地产、文化娱乐、交通、通讯、水、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配套,能够有效降低进城农民的消费成本,提高其消费的便利程度和消费的质量,激发进城农民的消费热情,从而为进城农民以耐用消费品消费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奠定基础,最终形成巨大的消费和经济增长空间。
  (三)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
  近年我国经济强劲的复苏背后,房市、车市、股市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有1.4亿异地流动农民工,他们有“住房梦”、“城市梦”和“创业梦”三大小康梦,这三个梦想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流动农民工的三大梦想在拉动内需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得多,农民的市民化将引爆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城镇化同时也与民间投资紧密相连,如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和苏南模式,这些地区的城镇化主要就是靠民间投资带动的。
  (四)城镇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动会引致新的消费需求
  农村居民进城后,原有的农村大家庭家庭模式将向城市核心家庭模式转化,由此带来的家庭数量的增长会对家庭住房、教育、养老、家庭设备及服务等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城镇工业、旅游设施、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容纳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因此,城镇化引发的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消费增加效应将拉动整个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持续、快速扩张。
  综上所述,城镇化引致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民间投资环境的改善,人口结构变动的引致需求等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创造新的消费群体,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和内容,推动农村居民潜在消费能力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从而为我国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当前我国以城镇化推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必然性。
  四、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得从根本上解决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而落脚点就在于要解决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未来中国农村发展不应盲目地以缩小城乡所有差别为追求目标,而应在进一步明确中国农村发展主要方向的基础上,尽可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别,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一)增加农民收入,真正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在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应积极扶植当地小城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万农户进入市场,发挥农民创业和扩大农民就业的关键。因此,应强化农村城镇的产业支撑,建立产销适路的专业市场,为农民进入市场,解决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不同渠道鼓励农民多获取非农收入:一旦农民的收入增加将会使潜在的、有消费需求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扩大农民的最终消费。
  (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和降低农民支出预期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只有逐步健全和完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农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增加政府在公共方面的支出,才会减轻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解决农民进行消费的顾虑,打开农村消费市场。
  (三)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提升农民的消费信心
  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村村通公路,让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通道更加便利;同时开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公交,这样不仅方便且安全,避免了农用车辆的不安全因素。要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我国农村的水利设施大都已老化,既浪费水资源,又存在安全隐患,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用水需要。运用严格的法律法规,制裁和打击农村市场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增加不法分子制假、售假的成本,迫使其自动退出违法行列。还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增强其甄别真假商品的能力,让农民学会自我保护。发展小城镇,充分发挥农村的集市和农贸市场的作用,这样既可使农村的“夫妻店”垄断局面得以改善,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同时还可净化消费市场的环境,提升农民的消费信心。
  (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目标,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刺激农村消费
  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精神和部署,加大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发适合农民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完善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农民消费信贷需求,尽可能地启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使农民的预期消费变为即期消费,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李文遐,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辽宁经济,2007,(3):18—19
  [3]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10中国金融年鉴[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1(36)
  [4]孙虹乔,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农村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2012(05)90-91
  [5]李继红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670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