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距离岩石斜巷快速掘进施工组织与工艺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辉

  摘要:在矿井的初期建设过程中,长距离岩石斜巷的施工一直受运输系统的限制,施工进度一直徘徊在50~60m/月,难以突破。因此,长距离岩石斜巷的快速掘进尤为重要,可以缩短矿井建设周期、尽快形成永久运输系统,使矿井提前进入采区工作面的布置。本文通过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工序优化,合理组织,总结出一条“长距离岩石斜巷快速掘进施工组织与工艺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岩石巷道 快速掘进 劳动组织 工艺优化
  1 工程概况
  李村煤矿是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的一处基建矿井,预计2014年底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500万t/a。南翼上仓带式输送机斜巷是制约矿井投产的一条关键路线,该巷道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设计长度683m,巷道坡度10.5°上山,掘宽5700mm,掘高3900mm,掘进断面18.74m2;喷厚150mm,净宽5.4m,净高3.75m,净面积16.31m2,采用锚网喷+锚索联合支护。锚杆规格:20MnSiΦ20×2400mm螺纹钢锚杆,间排距950×900mm;拱顶锚索三花布置,锚索规格:锚索材料为φ18.9mm高强(1860MPa)7股钢绞线,长度7300mm,间排距2400×2700mm。
  2 人员及装备情况
  2.1 人员情况 队组在册人数68人,设主管队长1名,副队长3名,技术员1名,日常维修工4名;3个掘进班(每班17人),一个喷浆班(8人),掘进班每天出勤不低于15人。
  2.2 工作面装备情况
  3 劳动组织
  采用“三八”制作业,检修维护班、喷浆班与掘进班平行作业,互不影响。由技术员对每道工序所需时间进行现场测定,并通过施工人员的有效组织与安排,每循环工时为450~480min,编制了切实可行的正规循环作业图表。施工过程中严抓正规循环作业,掘进班无外部影响时每班完成一个正规循环,进尺2.2m。
  4 工艺优化创新点
  ①支护作业时安排4人配2台钻机打拱部锚杆,1台钻打7根,2人配1台钻机打锚索,3人打帮锚杆,关键工序安排熟练工作业。
  ②制定实施“工序区域分割”平行作业方式,打上部眼与打锚索平行作业,连网与打锚杆平行作业,备料与耙迎头平行作业,工器具准备与临时支护平行作业,最大限度实现平行交叉作业,缩短了工时,提高了工效。
  ③检修维护班、文明生产班及喷浆班与生产班平行作业,工作面打眼及永久支护时对耙矸机、皮带及其他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后方出矸时,设定安全距离,进行喷浆作业,互不干扰,提高了掘进效率。
  ④采用了“耙矸机+皮带+地仓”的排矸方式,代替了“小绞车+矿车”接替运输的低效模式,形成连续快速排矸系统,排矸时间由300min减少为120min。
  5 保证快速掘进的主要措施
  ①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技能。严格执行班前会一日一题、一周一案、一月一考的培训制度,班前会讲隐患、讲过失、讲经验。
  ②优化机电管理制度,降低机电设备事故率。机电设备实行强制性检修和包机责任制的管理模式,通过每天的强制性检修,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降低了机电事故率。
  ③开展班组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提高安全生产积极性。班组之间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从生产进度、劳动组织、出勤管理、三违隐患等方面激励班组,排名第一、二的班组分别奖励2000元和1000元,提高班组生产积极性。
  ④严格请假制度、保证人员出勤。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职工出勤与当月工资挂钩。请假必须由班长统一安排,每天休息人数不得超过2人。班组出勤与班组长收入的收入系数挂钩。
  ⑤公开考核办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公开考核办法,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进一步细化了工序、优化了工艺、实行计件,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队组的安全管理、工程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6 结语
  ①通过优化的“三八”制作业与喷浆班平行交叉作业劳动组织、“皮带+地仓”排矸方式的应用,提高了工效,提升了岩巷单进水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②通过该巷道的施工探索出一条合理、可行的“岩巷快速掘进法”,掘进效率显著提高,自施工开始,连续4个月掘进进尺超百米,月平均进尺在121.6m,同时创造了日进尺6.9m的记录,使该段巷道工期提前3个月完工。
  参考文献:
  [1]邵国志.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2]邹文.古残坡积体内巷道掘进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1(05).
  [3]杨艳军.优化劳动组织提高掘进效率[J].煤,2011(06).
  作者简介:王辉(1988-),江苏徐州人,2011年毕业于华北科技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就职于中煤五公司一处,主要从事矿井基本建设技术管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5352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