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申艳芳

  摘要:内部审计工作是国家加强企业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进行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风险,本文首先分析内审风险的特征,并且对内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最后阐述内审风险控制措施,旨在促进内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 特征 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们对内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对审计监管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致使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正确认识内部审计风险,加强内审风险意识,进而积极有效地控制内审风险,已成为目前内审工作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内审风险的特征
  内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换言之是审计结果与审计事实因某些因素产生差异,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此承担一定责任的可能性。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内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由于审计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只要有判断,就由判断正确和错误以及判断被接受和拒绝的问题,及存在着风险。因此内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二)内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潜在地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它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损失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判断失误而没有被发现并追究责任,或者审计报告使用者没有因此遭受损失,则审计风险就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
  审计风险损失不同于企业经营损失,无法用货币金额来衡量。它主要表现为审计机构信誉的无形丧失,违纪违规人员责任的解脱,依据审计评价作出的经济或行政决定失误、已审项目又被外部检查查出违纪违规等等,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造成损失。
  (四)审计风险形成过程的多因素性
  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处不在。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审计机构管理的原因,也有审计人员使用审计方法不当、确定证据不足、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等原因,当然也有被审计单位的原因,如内部控制薄弱,行业不景气、会计资料不齐全等。
  (五)内审风险的可控性
  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虽然是由于审计过程的多因素所致,但审计风险并不是不可控制,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内审风险,降低内审风险的损失。
  二、内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于审计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些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过分强调内审工作的服务职能,回避甚至反感内审工作的监督职能,在内审工作遇到阻力时,不能坚决支持审计部门严格执法,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致于审计人员遇到问题绕着走,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内审人员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目前大部分内审人员是会计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滞后,审计视野和经验判断能力相对不足,整体审计质量受到影响,不能适应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审计的要求。个别审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对违纪违规现象或视而不见,或怕得罪人,以致审计工作走过场,最终使审计人员承担较大审计风险。
  (三)内审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许多内审机构不能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内审管理制度,从而造成内审工作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自律、自制,工作无标准,好坏无评判,降低了内部工作的权威性,影响了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四)审计方案制定不严密,存在审计范围的遗漏,不能满足审计项目的需要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实务了解不够,仅凭个人经验确定审计范围和深度,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度和审计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对重大错误或舞弊现象就容易忽略,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审计报告,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非现场审计能力较低
  在审计中过多采用随机抽样审计方法,由于样本数量或抽样方法不恰当,不能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或者证据的证明力不足,据此推导出的审计结论存在错误。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忽视书面审计证据的收集,过多地依赖口头证据。
  (六)审计证据收集不充分,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教员意见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事实不清,建议含糊,不愿与被审计单位领导或财会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并让其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经济事项予以认可或作出说明,以致产生的审计责任不能合理解除。
  三、内审风险的控制措施
  针对内审风险特征及产生原因,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
  企业领导,首先是法人代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支持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要提高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干部要为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审计人员撑腰,帮助审计部门消除工作中的阻力,支持审计人员扩大审计范围,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加强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建设
  公司领导应按《审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安排精兵强将到审计工作岗位,建立“多师结构”的审计机构或审计网络,完善和加强审计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掌握现代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这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减少审计风险的关键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不称职得审计人员要坚决调离审计队伍。   (三)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严格工作程序
  审计人员必须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认真做好审前调查,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同时严格按照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这样才能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预控审计风险。
  (四)选择合适的审计方式方法
  选择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基础。审计人员首先要增强推广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紧迫感,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内审手段现代化步伐。其次应不断调整和改进不适应形式的审计方式、方法,发挥内审人员熟悉本单位经营状况的优势,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审计方式方法。
  (五)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
  要做到依法审计,不仅仅是审计处理是否有法可依,还包括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当性。所以,无论是实物证据、口头证据、是书面证据还是计算证据,无论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都要一丝不苟地根据规范操作程序收集证据,绝不能草率从事。
  (六)撰写审计报告要力求严谨
  审计人员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撰写审计报告,在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尚不健全,会计核算与财务刮泥尚不规范的情况下,某一时期或某一部分会计信息、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很难说明全部会计信息、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是否真实、准确、合法、有效。应注意审计报告措词的严谨性,力求做到简明、准确、清晰,切忌含糊其词、似是而非,人为地增加审计风险。要努力做到揭示的问题清晰明了,定性准确,审计处理适当,可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内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具有存在的客观性,但可以尽量控制。广大内审工作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自觉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改进审计方法,努力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使内审工作发挥更大作用,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实著.企业内部审计论――――基于管理学视角的理论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5950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