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川

  摘  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虽然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市场竞争力并不高,国有企业中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是企业生产水平低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对此,文章在准确界定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内涵、深入研究不良资产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处置不良资产的几种方式和注意事项,并以此提出管理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025-0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不断在探索并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一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给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阻碍。据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国有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已是当务之急。
  1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内涵
  不良资产是指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但是已经有确凿且合法的证据证明,这些资产预期已经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预期会明显减少。而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则是指,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资产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不断的发展,已经不能再给国有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已经减值,所以需要处置或者完全退出。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具体一般包括固定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如报废资、闲置、不提或少提折旧造成的资产;应收款项中的不良资产,如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等;投资活动中的不良资产,如盲目投资造成的资金浪费、流失等。按类型又可分为债权类不良资产、股权类不良资产、实物类不良资产及其他不良资产。
  2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分布广泛,具有普遍性,而且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具有顽固性,部分国有企业虚账实亏,不提或少提折旧,导致不良资产难以体现,具有隐蔽性。概括起来,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粗放型管理模式和执行力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上采用的还是简单粗放型的管理制度,而这种简单粗放型的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无规律和无约束性,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是依靠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灵活的管理。这种管理制度没有过多的约束,看起来较容易操作,实则有较大弊端。同时,有很多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都不能很好的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同时忽视了组织纪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对国有企业而言,在管理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企业制度的执行力跟不上。此外,有些国有企业的财务岗位管理制度也不健全,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考核制度等财务管理配套制度,因此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对财务问题,同时也无法实现对企业员工有效的考核、监督以及积极性的调动,导致无法对不良资产准确估价。
  2.2  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法律法务意识
  由于现在的国有企业脱胎自以前的国营企业,作为单一主体面对法律问题的准备并不充分。很多国有企业本身并没有专门的法律部门或者专属法律顾问,它们往往是以应急方式处理面临的法律问题,发生纠纷时,临时聘请律师,纠纷解决后,这种关系也就解除了,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预防机制。同时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及评估体系也不健全、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专门性的立法保障。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常识和意识,其依法维权意识也不强,企业改制、对外投资过程中违规操作明显,造成资产减值,形成较多不良资产,后期还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3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每一个不同的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原因。如国家政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等内部原因。对此,可以简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内部控制因素
  3.1.1  企业制度
  明确的经营目标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前提条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没有能有效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责任主体,导致出现出资不实,并且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明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无法制定出明确的经营目标,而且经营管理者与企业中的决策机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均衡机制,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和职责问题都得不到监督和控制。再加上国有企业负责人大都来自政府部门,选出的负责人对市场经济不够了解,也没有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机制,所以常出现经营不善或是管理不善情况,造成企业的亏损,自然就会形成不良资产。
  此外,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或是根本未建立,对固定资产的审计没能及时揭示不良资产,并且由于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个人利益将国有资产非法转移或者变卖,最终造成企业的损失。
  3.1.2  财务安排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结构不够完善,形成了财务上的不良资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很多国有企业的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了解,贸然投资一些高风险业务,很多投资投出去后企业负责人就不再关注被投单位的发展,甚至忽略了投资的收益处理,而投资损失造成后,也没有进行及时处理而是长期挂在账面上。还有的企业想通过短期股票投资来弥补亏损,但是企业决策者对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又缺乏了解,造成股票压占了大量资金而不敢变现,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
  ②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资产中占比重非常大的资产,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属于当期成本费用,所以有些企业负责人就会少提或者不提固定资产折旧,比如有些企业会以设备处于试运行期或者还没办理交接手续等为借口,不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设备报废后还没提折旧;有些企业为了少提折旧而超限度地延长折旧年限,导致设备已经报废但折旧却未提足;有些企业部分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却不进行清理,也会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③对应收款项缺乏管理,一些国有企业没有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对销售客户缺乏了解,导致货物售出却收不到款。
  3.2  社会因素
  3.2.1  体制因素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资本长期以来都是布局太广、进入行业太多,改革开放后国有资产的格局虽然有所优化,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混乱。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在各大行业均有分布,并且有数据表明国有资产在各地区的投资领域重复度相当高,国有资产根本就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由于企业决策者盲目投资和开发新项目,致使企业无法改进和创新技术,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造成企业亏损,而为了弥补亏损,企业又大量借债,造成资产的再一次粗放运营,形成恶性循环。
  3.2.2  政策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调控约束手段又不够完善,各地区的国有经济同构化越来越严重,各地区国有企业不对市场进行调研,一味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了国有企业间形成恶性竞争,并且造成了随意降价和赊销,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应收款项,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3.3  综合因素
  3.3.1  会计处理因素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缺乏灵活性,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无法实现变通,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总是出现计提不足的现象,很多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其折旧计提根本未提足,空留账面上还挂着大片资产;部分应该清算的资产也由于不能核销损失而长期挂在账面上,形成大量虚账;还有一些逾期未收回的或者为了考核而虚造的应收款项,也长期挂在账上,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3.3.2  银行内部管理
  我国许多银行的经营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地方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和干预国有企业的贷款问题,所以很多企业的负债量已经超过其财务负担量,但是银行仍然向企业注入资金,形成大量负债资产。
  3.3.3  社会信用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立法规范还不够完善,企业间的经营行为缺少制度规范和监督约束,造成了整个市场环境秩序混乱,企业缺乏商业信用意识,不在乎合同的约束力,不履约守信,由于国家对债务方的法律约束力不够强硬,对债权的保护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部分负债企业拖欠或是不按合同偿还债务,或者拖欠供应商及其他交易方的款项,从中获取利润。此外,由于我国针对担保方面的法律也存在漏洞,所以导致关联企业之间的违规担保十分常见,造成部分企业的财务亏损。
  4  处置不良资产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基础
  4.1.1  不良资产的贬值效应理论
  不良资产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已经流失了一部分价值,而且在处置之前会一直流失并且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速价值的流失。因此要处置不良资产一定要及时准确决定处置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处置好不良资产,以免加剧其价值的流失。
  4.1.2  不良资产的价值可调整理论
  不良资产是已经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资产,所以我们只能以账面净值作为标准,尽可能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损失减到最小。
  当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逐渐完善时,不良资产的价值就会慢慢提高,在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时,要分清不良资产是否有升值空间,再决定如何处置能够使损失最小化。
  4.2  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及局限性
  4.2.1  债权重组
  债权重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从狭义上来说,债权重组是指不良债务债权方根据法院判决或者是和负债企业达成的协议,同意负债企业对债务条件进行修改,一般来说是债权方愿意在负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做出一定让步,与负债企业协商达成新的协议,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而广义上的债权重组是不一定需要债权方做出让步的处置方式,它包括了负债企业破产、兼并、拍卖、出售以及资产重组中的债务剥离和转移等。
  债权重组一般包括债务重组、折扣变现、资产置换等方式。债务重组是指债权方和负债企业进行协商签订新的还款协议,或者改变原来的贷款合同和还款协议,是一种对负债企业现有的债务债权关系进行重组的方式。折扣变现则是指债权方和负债企业进行协商,同意将债务打折重组,债权方要求负债企业一次性或者以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期偿还打折后的债务。资产置换是指债权方和负债企业进行协商,双方同意用负债企业或者保证人在法律范畴上拥有处置权的资产来抵偿债务。
  债权重组有其优点也有其风险。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由于财务危机导致负债企业没有能力按原来的还款协议偿还债务,债权方做出适当的让步就能收回负债企业能力范围内可偿还的债务,并且也收回了最大限度的债权。
  ②债权重组可以根据负债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度情况、资产重组的情况进行债务限期的重新安排,以及债务利率的更改,使得债权重组具有多种方式并能灵活变通。再次,负债企业有时的财务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改善了经营状况就有可能改善财务状况。如果债权方与负债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债权方要求负债企业立即偿还债务会对负债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使其财务危机加重,同时对债权方自身的权益也会有所损害。所以债权重组能够缓解负债企业的财务困难,也能避免债权方的权益遭受更大的损失。
  ③通过债权重组可以实现负债企业的资产重组、财务重组、资产置换和股份制改造等,负债企业可以经由这些措施改革企业内部环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债权重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部分国有企业实际上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却不能正确理解国家对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而拖欠不偿还债务。并且在债权重组的过程中,由于债权方无法对负债企业和担保人的信息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对负债企业的真实偿还债务能力做出判断,所以部分负债企业就趁机悬空或者逃废债务。   5.2  营造良好的处置环境
  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结构、经营理念、内部审计等诸多方面的完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文化建设。
  5.3  确立科学的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负责人首先就应该明确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并确保管理层能对这个目标负责,带领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5.4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只有政府针对这方面制定专门的全面政策,重视并参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完善债权方保护法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保证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好的方向发展。
  5.5  分类管理、准确估价
  由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复杂性,为了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迅速做出决策,就需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能准确给不同类别的不良资产估价,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置。
  5.6  完善法制建设
  法律法规是管理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前提保证,加强立法建设,完善针对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专门性法律,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和监督力,防止管理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
  5.7  加强人才建设
  人才建设一方面是要提高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市场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防止因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造成不良资产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以及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保证企业的经济账目井然有序,保证企业生产质量维持在高水平。
  5.8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改变以前企业内部制度的缺陷,让企业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经营者和负责人身上,在因为经营者因决策失误或者其他问题企业亏损时,及时追究其责任,有错必究,有错必罚,完善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
  6  结  语
  总之,随着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逐年增长,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除了加快加强不良资产的处置,还要对不良资产进行防范和综合治理,从企业内部着手,明确资本产权,实行政企分开的制度,努力提高企业投资和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完善不良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国良.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7,(5).
  [2] 郑海波.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2011,(8).
  [3] 丁斌.浅谈我国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治理[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20).
  [4] 刘红静.治理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思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5).
  [5] 黄筱秋.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395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