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洋洋 杨莉 王彦吾

  作者简介:王洋洋(1989-),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杨莉(199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王彦吾(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学。
  摘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陕西省在积极推进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相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还存在着常住人口城镇化与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和城镇化过程中“半城镇化”现象突出等问题。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陕西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一、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传统的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并由此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城镇化追求的是规模化的、土地化的城镇化,走的是城镇建设扩容、大兴土木造城的外延式发展路子。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片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界定,而应从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和战略目标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追求的是一种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集约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城镇物质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强化城镇内涵和提升城镇功能的一种形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资源短缺,尤其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困境。因此,在以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战略,严格审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不合理利用城镇土地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好现有城镇土地资源;生态化则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生态环境,但生态环境又极具脆弱性,一旦受到破坏短期内很难复原,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跟人类的过度开发密切相关,城镇化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工程,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城镇化。
  其次,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同。动力机制是以有限资源为约束,资源配置方式为条件,各种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1]。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市场利益驱动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依照政府城镇化规划,走一条科学的,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最后,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不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是在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格局的科学化,城镇发展模式的合理化,城镇居民保障体制的完善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二、 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城镇化过程中“半城镇化”现象突出
  陕西省目前的“半城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既不能完全从传统农村和农业中退出,也不能完全地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两种生产和生活模式的中间地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进城以后不能自动或者自愿转换为城市户口。二是社保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融入了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后城镇化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之一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2、常住人口城镇化与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
  户籍制度使得我国人口统计有着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个口径,所以城镇化率也相应存在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伴随流动人口数量的加大,这两个指标出现了显著的差异。2012年陕西省常住人口为375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为50.02%,户籍人口城镇化为37.09%,两者相差12.93%。2003-2012十年间常住人口城镇化平均增长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75%和4.55%。两者的差异主要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多长年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在常住城市入不了户籍,但由于其脱离了农业,统计为城镇人口,这部分人口由于户籍的限制享受不到市民应有的待遇,生活缺少保障,加之流动性较强,就导致了两种城镇化的差异较大。
  3、区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合理的城镇体系有利于扩大城镇对农村投资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也有利于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对接,要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2]。就陕西省现实情况来看,关中地区依托关中城市群有利条件,其城镇化率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形成了中间高两头底的城镇化布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陕南三市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陕西省针对陕南的实际情况已经实行了移民搬迁工程,对于缩小区域城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三、 推进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
  1、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保制度
  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分类,有序推进基于户籍之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只有取消了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诸多不合理功能,才能恢复户籍作为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
  2、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就业是微观个体生活的根基,而产业的布局对于区域就业影响深远。新型城镇化就是在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陕西拥有中众多的高新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高校云集,要大力发展产学研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产业优势。
  3、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尽管近年来陕西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人均基础设施和人均公共服务占有率增长幅度依然落后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因此,以后要更加注重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得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成果。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加强交通、水电气普及、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等相对稀缺的方面进行投入。二是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发展的集约性,高效配置经济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走一条生态型,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4、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大型中心城市的聚合能力,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城市群为依托,逐步缩小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3]。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就是要加强区域合作,建成高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新模式。加速西安人力资本合理向周边地市转移,努力构建一体化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2] 周轶.基于城镇化质量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3
  [3] 王琳.山东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587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