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储蓄率政策差异、利弊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子扶

  【摘要】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中美经济结构中重要的差异是储蓄率。两国之间储蓄率的差异对中美经济和经济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两国储蓄率的差异现象、对经济贸易的利弊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美储蓄率 经济贸易 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长期以来,两国基于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采取的金融政策,对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两国的储蓄率政策存有根本差异。
  中美两国储蓄政策存有较大差异。中美两国国民净储蓄率差异主要体现在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上。政府储蓄率的差异主要体现了两国政府的理念不同。中国政府一直把促进经济建设作为己任,财政政策重投资、轻消费,导致政府储蓄率比较高;美国政府收入中用于投资的份额一直很少,加上美国长期奉行赤字政策,巨大政府开支造成美国的政府储蓄率经常在零以下。居民储蓄率在国民储蓄率中占有中心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短期内居民储蓄能够显著缓解经济波动对居民造成的影响;长期的居民储蓄是对社会保险的有利补充;居民储蓄还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总的来说,受到中美两国当前国情的影响,诸如经济发展情况、金融现状、社保制度、人口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宏观政策等,使其居民储蓄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中国的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影响了国民的消费水平。相反,在美国城市与乡村地区居民收入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虽然有着一定的收入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中国只是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美国率先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其GDP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以上,消费需求对美国GDP的贡献率达道了80%以上。
  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够健全,使得我国民众更加倾向于进行家庭预防性储蓄。中国崇尚节俭的儒家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人们不愿意“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美国人则习惯于信用消费。就目前情况来看,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降低利率是促进投资的主要举措之一。相反,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消费,同时得益于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使得全球更多的资金朝向美国流动,进一步促进美国的发展。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大量借入外债,长期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民众的储蓄行为受到了较大的抑制。
  中美两国储蓄率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弊影响。受到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以及民众储蓄不足的影响,造成了经营项目的长期赤字。同时,由于美国政府财政部门降低了外汇储备粮,使得经常项目赤字与资本金融账户之间存在顺差。而我国民众储蓄率居高不下,但是投资率却相对较少,另外我国政府在竭力避免财政赤字的情况,使得我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高额盈余的状况。由于近年来我国FDI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同时受到固定汇率的影响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量逐年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率。但是储蓄投资缺口呈现明显的结构性,使得我国市场缺陷因素无法在短时间消除,另外我国巨大的储蓄资金无法及时的转变为投资,这就导致了我国资金供给量不足与储蓄投资缺口的出现。
  目前我国储蓄制度采用的是浮动汇率与强制结售汇,因此金融项目与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极为普遍,使得我国中央银行必须使用足够的货币购买居民与企业手中储备的外汇资金。这种情况无疑加大了人民币的投放量,进而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过多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带来实体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由于流动资金过剩的影响,使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上升,极易出现资产泡沫化的情况。另外,如果美国货币出现贬值的情况,我国外汇储备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使我国蒙受不必要的财政损失。另外,如果需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需要发行大量高成本票据,随之而来形成的冲销方式显然是无法为继下去。
  美国的“双赤字”问题的症结正在于美国过低的国民储蓄。国民储蓄率低是因为家庭储蓄实际为负值。美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政府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管制较少。但是经常账户出现的逆差情况必须有相对应的顺差情况抵消,确保账户收支的平衡。如果资本账户出现了大量盈余,那么大量的资金就会流入美国,这对我国金融市场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分析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流入国我们可以发现,其储蓄与投资巨大的缺口是最主要的原因。从1970年至今,美国居民储蓄率水平一直低于国民投资率,国内的储蓄资金无法充分满足投资需求,需要不断的拓宽外来资本投入以保证经济发展。从理论上看,长期内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可能继续,因为美国的债务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中美储蓄态势相互关联。中国储蓄者实际上是在为美国消费者的无度开支提供补贴。为了刺激出口拉动的增长,中国决定将货币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紧紧盯住美元,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不断将大量储蓄转化为美元金融资产。这种投资战略助长了美国保持低利率以及对利率敏感的住房市场处于永久的泡沫状态。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再次说明了美国依赖高储蓄输入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程默.《高储蓄率背后的人口因素》,《中国国情国力》2006第9期.
  [2]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国际经济评论》2005第5期.
  作者简介:王子扶(1993-),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学历: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907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