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莹

  摘要: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通过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树立服务社会意识,解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地方院校更好的实现转型提供全新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随着世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更好的弥补地方经济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提供实用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加有效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有效衔接,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一、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更对教师的要求也再逐渐加深。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既包括专业知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能力的加强,同时也包括专业思想的转变。即建立一种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逐渐拓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思想,也是教师在动态化的职业生涯中,经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完成教师作为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二、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从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国家正确导向下,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教师从教师人数、学历结构、年龄分布总体上趋于良性发展。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教师专业发展开始了转变。但是,一些学校收效甚微。
  1.一些地方院校定位不明确,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制度导向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不明确,仅仅只是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对教师的“学术专业化”要求比较高,对于“应用型”“创造型”要求较低,导致人才与经济实际需求的断链。因此,明确自身定位、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对于地方高校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势在必行,必须重新思考本校的办学定位,给予教师明确的专业发展制度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2.中青年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自身专业建设不明确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还包涵教学方法的掌握以及服务、创新意识的建立。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期,一些人迫于就业压力而投身教育,把教师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入职后不能积极投身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更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此同时,随着世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出现认识与目标的偏差,片面的追求理论知识的提升,不了解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缺乏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对教师的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
  3.中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地方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转型中的地方高校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双师型”技能,没有“走出去”,更没有学生需要的一线工作专业技能和素养,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再生产,严重的影响了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有效衔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因此,重新构建中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树立地方服务意识,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化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地方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路径
  1.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明晰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高等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盲目的效仿。2014年教育部引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找准专业定位,在“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职业”的指导思想下,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根据地方经济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技能,推动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人才的质量,促进地方高校稳定、协调发展。
  2.制定激励政策,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首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增强教师的社会认同感。通过宣传与舆论的影响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在被尊重和肯定的氛围中,激发自身的价值。其次,建立健全教师聘任制度,实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服务多元化评级体系,鼓励不同教师根据专业个性化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多层次、多领域的发挥特长,以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再次,改革绩效分配制度,将教学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与年度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以“尊重教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前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意识,实现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的建立,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服务意识
  为了适应社会对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进行技能培训、组建科研团队、寻求校企合作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努力打造自身的“双师型”的专业发展道路,努力培养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同时,地方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该树立地方服务意识,首先,深入企事业单位,将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需求的前提下找准定位,有效的服务社会。其次,有针对性的与学生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团队,深入企事业单位,通过课题研究,找出解决当地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的问题,实现服务地方。最后,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实现校内创新资源与地方需求的有效衔接,为地方提供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又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环境和物质保障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邓金.培格曼.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团,1989:53.
  [2]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4]钱锋.工程人才培养须创新教育模式[J].中国科学报,2013(4).
  [5]刘欣.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化战略发展机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7):38-42.
  作者简介:盛 莹(197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政治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教育史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25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