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阳爱荣

   【摘要】随着地方支农政策的实行,农民的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实践证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成正比。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扩大地方支农支出,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农支出  农民收入  优化  保障
  一、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中资金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一是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政府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用于行政支出和人员供养的比例总体偏高,占总共比例的三分之二。二是农业部门中,水气部门事业费支出呈持续增长态势,居高不下。三是在地方农业建设性资金中,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过小。四是在政府农业投入中,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地方财政缺乏立项支持和投入保障,五是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数量小、比重低,对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地方政府对支农支出资金投入量缩减
  一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影响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二是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下滑趋势,周期性波动较强,反映了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力度缺乏持续性。三是地方工业资金投入的比重在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加重,这就从整体上缩减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份额,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缺乏监督
  地方财政一直占据着财政支农支出的主体地位,市一级到县一级层层审批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疏漏问题,缺乏专门的监管部门,使支农支出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反而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支农支出的总体力度。例如,生活中常见到一个项目有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导致最后管理混乱、互不统属,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
  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地方支农支出在区域总支出中的比例
  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以往的支出比例,健全支农支出资金的增长机制。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地方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地方财政对支农支出的比重不但要呈现增长性,而且必须呈现持续性。一是,做好资金的预算,确保农业支出的稳定,持续增长投入。二是加强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医疗、教育、文化协调发展,作用于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二)采用科学化的管理资金政策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在农业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中国农村缺少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投入,而公共基础设施直接和农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重视和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持续性投入,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注重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奖励措施和专项保护措施。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地方财政收入,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应被相关财政部门及地方领导私有化和利益化,在现实中,由于农业投入部门分类过多,缺乏统一的领导,致使行政效率偏低。只有在政府内部专设管理部门,同时联合群众监督,才能合理的利用财政资源。实行领导问责制、追究责任、严格管理,杜绝在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不合理和营私舞弊现象。
  (四)建立新的财政支农方式,提高支农效率
  一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以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通过确立项目,实施项目,使专项资金得以集中使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财政支出形式,依据实际,实事求是。二是政府开展鼓励措施,发放专项资金对响应政府项目的先进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三是地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招标。为了增加财政的透明度,提高资金的是有效率,可以开展正规的招标。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方式呈现多样性,从单一的农业收入,转变为多种收入方式,如工资,家庭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获得的,非农业性质的收入。家庭纯收入是指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践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传统的农业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以及采集、捕猎的收入方式。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农作物耕种面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农村产业的结构。农村人力资本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农民来自非农收入的大小。便随着医疗卫生,职业技能等,农民的收入呈现个体化的巨大差异。在相同背景下造成的收益不等情况,影响到了农民的人均收入,从而造成个体化的巨大差异和分歧,既不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经济增长的步伐延缓下来。
  四、农民收入增加的方法
  (一)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改变轻视农村居民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一套从上至下、一体统筹的财政结构。财政资金的重点,用于完善农村的义务教育、失业养老保障等公共事业,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和转移支付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的保障体系。落实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现如今,造成我国各部门间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部门人员和机构臃肿,许多部门出现了人员编制严重超标,机构重复设立,精简这些机构,不但可以节约投入的资金,还可以减轻和避免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整体的结构的优化。
  (三)支持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发展乡镇化企业和小城镇,把更多的劳动力扩散到第二、三产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在户籍改革中,支持农民在城镇安家置业。
   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效率预估结果
  根据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支出的统计,预估出财政支出系数为δ1=-0.31,而且通过了1%显著性的检测,支出系数为负,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地方的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技术效率将会增加二十八个百分点,这也就说明了财政支出对农业的影响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利用率相对较低,地方相关部门应该按照政府要求逐步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所占比重。
  (二)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江苏省沛县为例,该县在“十二五”期间支农财政支出共计68.9121亿元,其中公共支出预算67.3663亿元,基金支出1.5458亿元。公共预算支出的资金主要以农业支出为主,共支出资金50.02亿元。除维护机构运行外,主要实施以下项目工程:农村道路建设3.9859亿元,农村公益事业18.5963亿元,农业保险2.0875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出9.655亿元,牲畜、粮食良种补贴4.239亿元,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运行7.0357亿元,河塘整治、沼气改造、畜禽防疫、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补助等支出4.4187亿元。
  从2010年开始,沛县就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沛县支农资金分别为10.85亿元、11.45亿元、14.05亿元、15.45亿元和17.04亿元,支出的资金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由于地方财政对农村加大了支持,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至2014年沛县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分别为50亿元、59.80亿元、67.91亿元、76.47亿元、85.61亿元。沛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到2014年也逐年递增,分别为8922元、10262元、13188元、14898元、17431元。沛县农民年均纯收入也从2010年递增,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年均纯收入分别为7342元、8378元、10001元、11351元、12725元。由此可见,这些资金有利地支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随着农村产业化结构的巨大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变得复杂化,从单一的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过度,政府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发展。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着与以往不同的影响,更加的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适时发展、因地制宜,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历史,从传统的农业结构到今天农业经济呈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地方特色,塑造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佳.地方支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10).
  [2]王东焘.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济研究导刊,2010(7).
  [3]刘振彪.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政与税务,2010(06).
  作者简介:欧阳爱荣(1979-),女,汉族,江苏沛县人,大学专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经济分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21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