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工业化的中国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元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求工业领域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而且要求农业领域为现代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容量的市场;要求尽可能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农副产品,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采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要求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是什么?它和传统的工业化有什么重大差异?实施新型工业化是否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上述问题的科学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什么是工业化?
  
  什么是工业化?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学者们在辞海中对工业化的定义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钱纳里对工业化的定义是:“以各种不同的要素供给组合去满足类似的各种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前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机器大工业密切联系起来,工业化的起点从采用机器大工业开始,并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即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上升为统治地位的过程,或者说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过程。后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变化联系起来,即将工业化的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不管上述定义有多大差异,但东西方学者都认为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
  传统工业化弊端在现代经济增长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发展的中心内容,而发展则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增长。但发展中国家在实施传统的工业化战略时也产生了下述严重弊端:1、将工业发展的目标等同于工业化的目标,单纯追求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脱离,其结果是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2、发展工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
  3、用工业发展速度、GDP增长等指标衡量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忽视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善,即“重物”不“重人”。
  新型工业化的涵义为了避免国内外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在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后,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第一,它是与信息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它的特征之一。
  国外的学者一班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诸阶段,也就是说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开始信息化的。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就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中国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之下。中国是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呢,还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是后者。
  第二,判断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有五个:其一是科技含量高,其二是经济效益好,其三是资源消耗低,其四是环境污染少,其五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南边缺煤,东边缺电,北方缺水,西部缺财,因而长期存在着“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东财西引”的格局。要克服这一格局所带来的不利,最根本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高科技手段,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低的环境污染,获得较大的产出和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新型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而不是单指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效益好、投入少、污染低。新型工业化是为了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诸如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单纯在工业领域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不了上述矛盾的。新型工业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包括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求工业领域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而且要求农业领域为现代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容量的市场;要求尽可能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农副产品,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采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要求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也就是说,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可能游离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之外。如果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那就很难避免传统新型工业化所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可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意义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既然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和信息化密切联系的,在实践中我们当然就要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新型产业加以扶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越强,对工业化的带动力就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地区都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制造业,而意味着每一个地区都要尽可能发展信息服务业,而信息技术制造业则是在一国范围内集中力量发展的。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游则旅游,不能片面地、不分地区,不分条件都上工业项目。
  中国虽然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但中西部许多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认为:既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工业。但现在的环境条件已和八十年代初大不一样:其一是中国不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工业总量已经很大,发展工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已比八十年代初高;其二是中国已是市场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上工业项目需要高投入、高技术、高人才,需要承担高风险。而这些条件正是中西部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一方面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缺少资金和人才,另一方面又要上工业项目,怎么办?于是就勉强上一些五小项目和低水平重复的工业项目。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背道而驰,从一开始上马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当前出现的某些领域的经济过热,某些地区盲目上工业项目的现象,就其认识根源来讲,与误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有关。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千差万别,有些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工业的条件,有些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有些地区具有发展现代旅游业或商贸的条件,无论发展那种优势产业,只要是在尽可能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都应视做是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应视做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地区分工。那种不看条件,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到乡镇都搞工业园区的做法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偏离和误解。
  3、中国所选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是将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能走国外工业化的老路,而要既打破常规,又按科学规律办事。
  4、新型工业化道路既然是一种过程,那么在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到流通,从供给到需求,都要体现新型工业化的精神和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也是一种新的思想和思维。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3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