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

  摘要:2006年以来,海南省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加上固定资产的理性投入,经济运行抗冲击能力增强,本轮宏观调控对海南省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宏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概括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的突出特点,详尽描述宏观调控对海南省金融业带来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经济金融运行中应关注的问题及现象。
  关键词:经济金融;运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37-05
  课题组组长:覃道爱
  课题组成员:邢 越 冯所森 石海峰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在2005年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势头,通过消费、投资双向拉动经济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局面。同时,随着整体金融体系资金运转渠道日益完善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更为灵敏,央行近年来密集而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海南省金融业运行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存贷款结构和走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发展后劲增强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完成国民经济增加值76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季度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新高。从三大产业的增长来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9.0%;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0%。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海南省的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全省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0.99亿元,同比增长21.8%。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9.02亿元,同比增长22.8%,比上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海南省的工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改善。1-8月,全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197.23,同比提高0.85%;利润总额29.22亿元,同比增长16.9%。
  从主要行业看,2006年前三季度,在海南省统计局所统计的35个主要行业中,有25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其中,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最,同比增长3.53倍;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较快,增幅在32.9-64.3%之间。
  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在海南省统计局所统计的27种主要产品中,有20种产品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其中,聚酯、原油加工和摩托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幅增长,其同比分别达到了507%、307%和95.85%。此外,水泥、塑料制品、化学纤维、饮料酒、啤酒、机制纸及纸板、油漆、纸浆等产品的产量也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2―41.29%。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监测的工业企业景气指数显示,2006年三季度全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31.74,比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9.29个百分点。
  
  (三)外商投资倍增,固定资产总体增速相对平稳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7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见图1)。其中,基建投资193.18亿元,同比增长15.7%;房地产开发投资61.43亿元,同比增长20.5%;农村投资12.18亿元,同比增长29.6%。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投资资金来源合计337.21亿元,比上年同期投资完成额多80.78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3.8%、64%、8.4%和644%,而债券投资和其他资金投资则分别下降了68.7%和10.9%。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海南省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
  
  (四)城镇居民支出大幅增加,推动消费增长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33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见图2)。2006年以来,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85.03元,同比增长21.9%。其中,衣着、交通与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和居住增幅高出平均消费支出水平,同比分别增长27.2%、67.6、39.5%和37.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2185元,同比增长3.2%。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5元,同比增长6.6%。从城乡居民的支出对比来看,2006年以来城镇居民户支出的大幅增加促成了海南省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
  
  (五)进出口贸易形势扭转,出现小幅贸易顺差
  2006年以来,海南省进出口贸易负增长局势开始逐步扭转,实现贸易顺差0.17亿元,继2006年2月末以来,又一次出现贸易顺差。1-8月,全省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7.45亿元,同比增长12.7%(见图3)。在出口增长结构中,其他贸易实现出口1.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倍。此外,一般贸易实现出口6.76亿元,同比增长19.8%;加工贸易实现出口1.03亿元,同比增长8.7。分地区看,对香港、美国和东盟的贸易同比分别增加56.4%、62.7%和32.1%。出口的高幅增长,一方面表明海南省经济结构开始逐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海南省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
  
  (六)旅游品牌逐渐树立,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海南省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带动旅游业发展,对发展海南旅游市场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161.76万人次,同比增长6.6%,其中外国旅游者31.88万人次,同比增长73.7%,实现旅游收入101.62亿元,同比增长14.2%。从旅游收入的来源看,境外旅游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较大;国内旅游收入89.75亿元,同比增长9.8%。
  
  (七)物价水平运行平稳,涨幅处于温和区间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6%,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从八大分类价格指数看,居住价格上涨8.6%,最为突出。此外,食品价格上涨2.1%,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价格总指数的上涨。而跌幅最大的则是衣着类商品,2006年以来,全省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下跌了4%。尽管与上年同期相比,2006年以来海南省的物价指数出现小幅上涨,但其仍处于温和区间,适度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南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二、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贷款变化有良好的约束作用
  从海南省2003年至今各月份贷款同比变化看(见图4),2003年海南省贷款快速扩张,9月贷款同比增幅到达近年来历史最高点。随着宏观政策紧密出台,贷款增幅逐渐缩小,到2004年9月贷款增幅便降为近年来历史最低值。此后,随着该轮宏观政策效果的逐渐减弱,在全国资金宏观面较为宽松,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强的环境下,海南省贷款呈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于2006年6月达到阶段性新高。8月份,央行相继推出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一系列举措以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受此影响,海南省贷款增速逐渐回落。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99.46亿元,比年初增加103.2亿元,同比多增43.32亿元;同比增长14.7%,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而与2006年上半年、2005年同期和2003年9月增幅新高点相比,则分别下降3.79个百分点、0.25个百分点和6.72个百分点。海南省贷款同比增幅的时序变化充分体现了宏观政策对海南省金融业的良好约束作用。
  
  (二)金融机构均衡投放,贷款结构日趋合理
  宏观货币政策在影响海南省贷款总体规模变化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海南省贷款结构的变化。2006年以来,在宏观货币政策的催化作用下,海南省金融业逐渐开始向协调发展方面调整。各大项目上马或陆续投入正常生产运营,使得企业对中长期贷款和流动性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促成了2006年前三季度中长期贷款与流动性融资同步适度增长的良好局面。
  1.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宏观环境趋好,为银行拓展信贷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006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改变了近几年海南省贷款增长由政策性银行主导的一枝独秀的局面,机构间的贷款投放更为均衡,呈现出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2006年9月末,政策性银行贷款比年初增加38.18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增加27.01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35.74亿元。
  2.贷款结构日益优化。宏观政策的紧密出台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同时也促进了海南省融资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中长期贷款增长处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促使中长期贷款由2003年的高位增长逐渐过渡到2006年的合理增长(见图5)。从图5可看出,中长期贷款和各项贷款增幅变化高度大致一致,中长期贷款主导着海南金融的走势,由此体现出宏观政策对海南省金融业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影响中长期贷款,最终影响海南省金融的运行。2006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90.24亿元,比年初增加85.17亿元,同比多增42.87亿元。中长期贷款保持近几年高位增长态势。
  3.短期贷款增量和增幅同创新高。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支持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2006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对企业流动性资金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短期贷款增量和增幅同创新高。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274.04亿元,同比增长12.67%,增幅较2005年同期提升9.79个百分点。短期贷款的大量增加表明海南省新建设的项目效益较好,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较有信心,增强了对企业有效流动性资金的支持。
  4.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遇瓶颈制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海南省个人消费信贷逐渐具备一定规模,但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制约,一是个人信息难以准确收集;二是个人消费贷款风险难以掌控;三是个人贷款笔数繁多,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可接受的个人消费贷款客户群体相对较少,受此影响,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出现小幅度萎缩。截至9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4.32亿元,比年初减少2.22亿元。
  
  (三)各项存款平稳增长但增速减缓,现金回笼力度减弱
  截至2006年9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并表余额1469.79亿元,同比增长15.3%,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而比2005年同期相比则高出1.7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6年以来海南省各项存款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从三季度开始各项存款增速开始减缓。
  1.储蓄存款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06年9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802.70亿元,比上月增加5.19亿元,同比增长12.93%,比上月高0.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52个百分点・。其中,定期储蓄存款比上月增加3.78亿元,同比增长10.25%,比上月高0.03个百分点,活期储蓄存款比上月增加1.41亿元。同比增长16.05%,比上月高3.23个百分点。
  2.企业存款大幅增加,是存款增加的主要来源。2006年9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本外币存款479.65亿元,比上月增加31.38亿元,同比增长20.50%,比上月高1.84个百分点,比2005年同期高7.98个百分点。在企业存款的增速走势上,继一季度冲高,二季度回落后,三季度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
  从期限结构看,企业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变化趋势相反。其中企业定期存款比上月增加32.38亿元,活期存款比上月减少0.99亿元。定期存款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一些上游企业的贷款派生而来,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这些企业投资口径变窄,投资冲动暂时受到抑制,便转而将其以利率相对较高的定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至于企业活期存款的小幅下降则源于企业间的正常资金往来。
  3.现金净回笼力度明显减弱。2006年9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现金收入2139.74亿元,同比增长5%;现金支出2133.70亿元,同比增长5%。收支相抵净累计回笼现金6.04亿元,比上月净回笼少4亿元。继上月现金小幅回笼后,本月现金回笼力度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2006年国庆长假又逢中秋佳节,为了迎接双节,居民消费需求意愿增加,从而加大了社会群体对现金的支取。
  从现金收支渠道看,储蓄存款收入仍是现金收入的主渠道。截止到2006年9月底,储蓄存款收入余额为1757.91亿元,占现金总收入的82.16%。而从现金支出来看,主要集中在储蓄存款支出、工资性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上,此四项现金支出合计占现金总支出的94.81%。
  
  (四)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1.除涉农机构外,银行大面积盈利。2006年前三季度,除了三家涉农机构亏损外,其他金融机构全面盈利,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盈利较大,分别盈利4.66亿元、2.56亿元和2.02亿元。
  2.g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2006年9

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0.64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回落4.8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2个百分点,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5个百分点。
  
  三、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需关注的问题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充分,加大经济运行成本
  近年来,受央行一系列支持债券市场发展的新政出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而反观海南的债券市场,不仅没有趁此良机提升原有的规模,2006年以来,反而有进一步萎缩的态势。从统计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债券投资下滑幅度高达68.7%,在2006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海南省的债券市场仍显得不够成熟,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仍仅限于银行信贷资金,反映了海南省企业融资结构严重失衡。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一方面会使省内企业难以根据生产需要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从而加大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会使得省内金融机构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导致其经营主动型和风险承担能力减弱。
  
  (二)金融资源集中趋势明显,加剧资源分布不均衡矛盾
  受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的影响,海南省金融机构明显偏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赖性一直较强。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撤并了达不到保本点的营业网点,原先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农业银行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上,大量地撤销、合并县以下的农村营业机构,努力向大中城市增设网点;信贷资金的发放上,县一级的贷款审批权基本上收,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众多乡镇企业开展业务,而是重点开发城市优质大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等。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新增贷款中投向海口和三亚地区新增贷款占比高达94.11%。金融趋同性明显,县域金融发展滞后,加剧了海南省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影响了海南省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第一、第二产业投资下降,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32亿元,同比下降9.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7.44亿元,同比下降13.2%。从目前海南省的投资格局来说,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海南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省,对第一产业投资过少不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短腿”现象原本就很严重,对第二产业投资不增反降会使得海南“工业立省”的战略目标更难以实现。
  
  (四)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建设和谐社会进程
  2006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75元,同比增长8.8%,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7149.86元,同比增长15.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来看,主要有:规模化生产的农业企业拿走了一部分收益;农民给外商出租土地,只收租金,流失了一部分收益;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抵消了一部分收益。在党中央一再强调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海南省农民增收速度过慢,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增大,不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中小企业盈利普遍较差,影响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方针指导下,海南省大型工业企业主导全省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强。2006年前三季度,从海南省列入监测的420户工业企业来看,企业总体亏损额减少。但是从亏损面来看,却同比增加了1.0%,这意味着很多中小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整体下降,盈利能力较差。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192家企业亏损,占监测企业总数的45.71%,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企业数增加ll家,同比增长6.7%;亏损额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1.2亿元,增长94.4%。此外,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69.2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应收账款净额的大幅增加,可能会引起企业坏账增多,从而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在一个健全的经济体系内,必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差,不利于海南省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0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