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搜炼古今 博采众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永英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式;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Will search for builds up the ancient and modern,to take the best――Goes out text classroom
  Huang Yongying
  Abstract:“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ests the teacher “to raise the student widespread reading interest,the expanded reading surface,the increase reading quantity,studies,reads the book,reads the entire this book”,“encourages the student to choose the reading material independently”,the obvious language teaching cannot limit in uses the teaching material,to enhance the classroom benefit,takes and strengthens the language outside reading is essential.However,in present language teaching reality,middle-school student outside read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not too ideal,some are just scratches the surface,stops after getting a smattering;Some are the flowery boxing,becomes a mere formality;Some are letter Ma Youjiang,flaneries;Also some are has a strong beginning but a weak ending,lets it go at that.
   Keywords: The new class sign Chinese teaching Outside reading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82-02
  
  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课外阅读重在广泛、自由、灵活。
  
  1.深入实际,了解现状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萎靡不振”,缺乏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常以“学生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教师,我也为此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虽然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有的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不管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极个别的,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书刊报纸,使课外阅读误入歧途。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组织学生广泛开展阅读,学习语言已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2.广泛阅读,学习语言
  
  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让学生“循例”“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限性: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习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学生群体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一个学生群体学习语言的唯一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等,二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语法,他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决非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
  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读”这一语言积累的根本环节,学生怎能听得懂、讲得清、写得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又哪来“厚积薄发”呢?
  
  3.提高阅读,升华精神
  
  前面谈到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而语言其实就是人本身,语言就是世界本身,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语文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本身就是训练精神!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

  优秀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书如圣水,洗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看得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静静的躲在薄薄的纸页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仿佛在倾诉,也在倾听。透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忧伤,透过那些朴素或华丽的文字,感觉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书是心灵的慰藉,灵魂的傍依。当然语文教材也发挥着很好的德育功能,但总是有局限。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关注课外阅读,就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空间的自由性与广泛性,重视人性化的阅读。
  
  4.营造氛围,创新实践
  
  创造条件,促进阅读。学校要及时添置时新书籍,在图书馆设置语文课外阅读专用阅览室,保证每个学生每周一小时的馆藏图书阅读,教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上网电子阅览,调动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组织发动,大力宣传。我们大力鼓吹:“如果你不想当‘绣花枕’,那就和我们一起阅读吧。”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所说的一样,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即让学生明确:书会影响人的情趣,扩展人的心胸,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外,多读些课外书,可以让自己终生受益,使我们懂得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汇集图书,随时阅读。我们可以就地取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地保证阅读资料的来源:充分利用学校的旧报纸,变废为宝;动员学生将闲置在家的图书汇集到班里,供全体学生阅读。读写互动,相得益彰。一个专题研读结束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互相交流后,完成阅读感悟文章一篇。
  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是船上的两支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支桨缺一不可。一桨用力,一桨不用力,或者一桨划得有力,一桨放任自流,船都难以保持正确的航向。让我们协调地荡起双桨,让语文教学之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3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