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90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几乎是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参与程度和所受影响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本文通过对“90后”网络媒介形象分析,提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95-02
  
  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9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高校正逐步进入“90后”时代。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参与程度和所受影响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以网络为主的主要媒体已经成为“90后”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90后”最初进入公众视线,正是伴随着“火星文”和“非主流”大规模地出现于网络中而引起媒体的关注。“90后”日益成为公众舆论中的话题,并不代表“90后”就完全符合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他们构架的形象。
  一、妖魔化的“90后”网络媒介形象
  “90后”网络媒介形象是指“90后”群体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所呈现的公开形象。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为引发“眼球效应”更倾向于关注“90后”的负面报道,“90后”因此被贴上了“脑残”、“堕落”、“非主流”等标签,并从这些词汇中衍射出其他的潜在意义,“90后”整体形象处在被网络媒介妖魔化的过程中。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然而,“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在现实社会里,社会公众对“90后”这一社会群体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传播的“拟态环境”获取的。换句话说,“新闻供给机构”报道的“拟态环境”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众对“90后”了解认知的正确程度,并将可能影响到社会公众对“90后”的态度,进而关系到“90后”能否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作用下,无论从外貌举止、衣着打扮的“雷人的打扮”、“非主流”到行为的“不屑一顾”、“管我屁事”;还是从人格品质与道德水准的“堕落”、“敲诈”到性格特质的“无理取闹”、“脑残”,“90后”群体都被贴上了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标签。而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里,过早地给某一群体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打这样或那样带有明显刻板成见的烙印,只会不断加固人们对“90后”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最终影响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的判断和接受。同样地,“90后”的标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和移植到了“90后”大学生的身上。
  二、对“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的理性认识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各自的特点,且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青春期中存在着一段心理社会缓冲期,使青少年可以在一种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探索的氛围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角色的尝试往往包括尝试不同的外貌、形象、以及行为方式。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正常的。这也属于青春期特点之一,并非“90后”专有,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曾经有过这种角色尝试的经历。在这方面,“80后”的媒介形象演变已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证明。“‘80后’起初代表的是自私、无知、懒惰等负面形象;而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成了有热情、有爱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词;而近几年的‘80后’们慢慢步入成家立业和结婚生子的年纪,随着社会现实压力越来越大,‘80后’又改变了媒介的评价,成了房子、车子、孩子的‘奴隶’。”[1]
  对于网络媒介所架构的形象,“90后”大学生本身的认识相对来说要理性得多。据一项网上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90后”这一称谓的看法是“无所谓”,认为网络媒介(网络论坛、网络新闻)中传达的“90后”形象是“负面形象较多,不客观”(50.55%),与生活实际中的“90后”形象“不太相符”(46.15%)。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认为由于“网络媒介过于追求噱头”(49.45%),在他们的形象塑造上与社会看法有较大差异,而社会上对“90后”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59.34%)受到了网络媒介的影响。调查中,“90后”大学生认为最能代表“90后”的词语分别是个性张扬(84.47%)、自信活力(62.14%)、标新立异(58.25%)、网络一代(57.28%)、创造力强(53.4%)、思想前卫(51.46%),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对“90后”大学的看法受到了媒介形象的影响。
  1、您对“90后”这一称谓的看法()
  
  2、您认为网络媒介(网络论坛、网络新闻)中传达的“90后”形象是()
  
  3、您认为网络媒介传达的“90后”形象和生活实际中的“90后”形象()
  
  4、在“90后”形象塑造上,你怎样看待网络媒介与社会看法之间的关系()
  
  5、您认为社会上对“90后”的看法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网络媒介的影响()
  
  6、【多选题】您认为能代表“90后”的词语是以下哪些()
  
  三、“90后”网络媒体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被称为“鼠标一代”的“90后”约有1.4亿。网络不仅是“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且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也得到当代大学生相当程度上的认可,更容易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对网络媒介中“90后”大学生的塑造情况进行关注,进而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见解性指导。
  (一)不囿于媒介形象,理性客观地看待“90后”大学生
  网络媒介中呈现的“90后”形象并不符合这个群体的生活常态,当前“90后”正被作为负面标签而使用,社会公众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定误读。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价值世界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我们也应该对“90后”这一代人身上的特质及其表现进行辩证认识。相比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多才多艺,喜欢尝试新事物。对此,我们既不能囿于大众媒介所塑造的“90后”形象,又不能以过来人的价值观评价他们,对“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随意倭化,以一个统一的框架去定义和概括他们,而是应以宽容、开放、客观、冷静的心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强化媒介素养,提高“90后”大学生的媒介信息解读和使用能力
  生活于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媒介素养素质,但目前的媒介素养水平无法适应现代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尤其是在当前虚假新闻、流言大量存在于网络媒介的背景下,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使用方面仍然存在欠缺。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Potter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构建我们的方法。而要构建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材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材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仅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90后”大学生,其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增加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如何运作,网络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以人为本,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特殊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了解“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大学前教育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应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90后的新特点、新情况,不断探索符合他们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促进这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刻认识和分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播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媒介的教育传播效果。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发展,构建网上教育平台,通过建立各类“红色网站”、主旋律的网页和板块、电子论坛等方式,大力开展正面传播,弘扬主旋律;2、加强网络管理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教育传播者队伍,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管理权限,这是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的前提和保证;3、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网络教育传播规范,对网络注册、网上发帖,论坛管理等建立合理的制度,实施“绿色网络计划”,对有害信息采取删剪、屏蔽等措施,避免有害信息的扩散传播,以促进良好网络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袁楠.“90后”的媒介形象构建分析\[EB/OL\].
  \[2\]杨莉明.“非主流”与“火星文”的一代——“90后”网络媒体形象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3\]栗蕊蕊,崔海英,王海建.媒体视野中“90后”大学生的形象评判及引导\[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047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