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反哺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守娟

  “羊有跪拜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亦知感恩,人类更应如此。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集家宠与社爱与一身,所以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不懂得关心同学,不懂得和别人相处。他们往往比较任性,情绪波动大,遇事不冷静,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与同学极易发生摩擦,甚至恶化为打架斗殴,这不仅伤害身体,影响学习,而且伤害同学友情,损害学校声誉。由于独生子女上述的心理特征,班主任一定要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寻找开发爱心的触动点。班级中的反哺教育势在必行。
  一、寓反哺教育于日常学习中
  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达成。多年来,我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充分挖掘课本中渗透着爱心教育的佳作的疏导作用,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这样一个道理:既要会感受爱,更要知道回报爱。“孟母三迁”的故事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我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孟母为什么要三迁,自己的父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他们应如何去感受这种爱,回报这种爱。很多学生被孟母这种爱心深深打动,想起父母为之付出一切,在自己的日记中真情不知不觉流露出来——有的要为妈妈洗一次脚,有的拒绝爸爸的接送,有的要替妈妈多干一点活,还有的要努力学习,少让父母操点心。同学们用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感恩,什么么叫回报。
  二、寓反哺教育于学生活动中
  学校工作总是以教学为主体,但更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两者相对比起来,学生们更爱后者。所以我在对学生教育中,往往抓住晨会、班会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假如人人为我》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不利。通过篮球比赛,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胜利,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要靠群体,要看团结的力量。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三、寓反哺教育于家长教育中
  “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现在许多孩子的家长,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孩子过于迁就,把对孩子的关爱变成溺爱。于是我便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爱心教育,从而让孩子也从身边受到教育和启迪。家庭教育小报上,我编辑刊载了《爱心树》的故事:爱心树是一棵普通的树,男孩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树与男孩是一对好朋友。男孩长大了,却一再向树索取,树献出一切,无怨无悔。但树非常快乐……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也是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书中贪婪无知的孩子、无私奉献的大树,让孩子们感觉到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默默无私地为我们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其实,仔细想想,父母一生辛劳勤俭,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子女儿孙能够平安、幸福!对于父母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该如何去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又该如何去安慰那颗博大、无私的拳拳爱心?所以我们要真正读懂大树的一片爱心,从小就树立一颗善良之心、一颗感恩之心。
  四、寓反哺教育于教师表率中
  人们常说,学生是班主任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也是班主任实施爱心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教师真挚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神圣的,他们认为“老师总是对的”,所以他们喜欢模仿老师。老师就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然后他们也会将这种关爱施于他人。为此,教师应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的修养,用崇高的师德感染和塑造学生。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教师、家长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只有每个学生都懂得“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我们的班级才能和谐,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我们的学校才能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219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