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晶

  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除具备渊博知识及深厚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懂得上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艺术,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提出了一下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入新课或提出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心理学上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激励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课题和问题的趣味性。初中化学绪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例如:绪言课上,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景,细致分解“水沸腾”实验的观察过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发挥他们想像联想能力,去分析解释加热过程中气泡出现的不同原因。加上“镁带的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介绍镁燃烧的应用,学生情绪高涨。还可以适时增加补充诸如“玻璃棒点酒精灯”“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或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这些实验,课堂气氛火爆,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师要熟悉教材,讲课尽量有启发与点拔,必要时适当进行变式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本,尽可能用精练的语句来启发学生。教师应从简入手点拔、启发使绝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一个定义,一个法则,一条性质或公理等。尽管学生概括不够准确,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师生交流讨论补充。例如在讲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节时,先从复习开始,请同学说出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将5克某物质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吗?举例说明。开始的问题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5%那么简单,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教师可启发变式:把5克的蔗糖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吗?假如把5克的生石灰溶于95克水中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变式:生石灰可是和水反应哦。这个问题要以通过教师启发、点拔学生来完成或通过学生合作,师生合作讨论来完成。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长久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提高很快的。
  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示或指点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点拨是否恰当,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我觉得教师的角色是指路人,是拐杖,要设置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在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抱起他们往前走,而是要“点拨”一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 基于九年级学生年龄、心理上的特点,通过实验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鉴别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BaCl2 、Na2CO3 、HCl)。学生在初次见到这类题时显得比较迷茫,于是笔者就用实验来提示他们。笔者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取三种溶液,然后滴入一种酸,当学生看到白色沉淀、气泡、没有明显变化,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时,都显得非常兴奋,并很快得出了加入的是硫酸这一结论。笔者再问:如果加入一种盐溶液也能看到这三种现象,那么这种盐溶液可能是什么?并且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来验证。这时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他们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该盐溶液可能是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并且对实验现象及解题方法记忆得更加深刻。因而,学生眼中的化学也成为了一门有趣的学科。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给学生参与讨论,多发表他们的见解
  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将学生适当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基础较好或较弱的要分配好),教师可提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或在问题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小组以合作探究、讲座的形式去解决。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当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适当地进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多一点宽容,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增进感情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219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