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能 张兴发

  摘 要: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既注重传统教育的“闭合性”,也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重视学生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观照我国教育模式,得出教育模式改革既要注重传统教育的“闭合性”,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做到“中西并举”;家庭、学校配合开展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特别是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启示。
  关键词:犹太民族;教育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42—02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给我们”[1]。犹太民族历经苦难而历久弥坚源于犹太民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其独到的教育理念,脱俗的教育实践模式。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育思想,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观照我国教育模式,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分析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模式改革既要注重传统教育的“闭合性”,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做到“中西并举”;家庭、学校配合开展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特别是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启示,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分析
  (一)传统教育的“闭合性”
  犹太民族为了维护其文化传统,使其不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他们保持了以《圣经》和《塔木德》等为主线的民族传统经典教育[2]。结合犹太民族的教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犹太民族以宗教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始终是犹太教育的基本核心,这种倾向在古代和中世纪表现尤其突出。近代建国以后,犹太民族接受了现代化教育,但宗教文化教育依然拥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基本内容也仍然是犹太教经典。在当今以色列,教育当局特别强调继承犹太传统民族文化,并认为希伯来文化是犹太民族之根,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传统教育的“闭和性”,保持了其民族精神,使犹太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代社会能够很好地保有其民族特色。
  (二)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犹太人重视传统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宗教之外的学科也受到了重视,包括天文学、音乐、律法、医学、经商等。犹太人非常重视律法教育。小孩从小就要学习律法,目的是培养孩子对上帝的敬畏之心,而且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民法及卫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对于其他民族,犹太民族特别规定每个希伯来小孩都必须学习经商技巧,接受经商训练。近代以来,随着解放时代的出现以及欧洲社会对犹太人限制的减弱,犹太教育掀起了涉足世俗学科的高潮。语言、数学、物理及其他学科纷纷开设,宗教课程与世俗课程相结合的犹太学校首先在西欧建立。
  (三)注重学生阅读习惯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首先,犹太人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犹太家庭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添书上的蜂蜜,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其次,犹太人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许多犹太人父母在孩子放学后,第一句话就会问“今天,你提问了吗?”提问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课堂教育方面,犹太人的课堂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犹太人采用“对话法”进行教育[3],他们强调,不要把孩子当成被教育对象,而是当作成人,具有同等人格的谈话对象。
  (四)重视职业技能教育
  犹太人认为,那些既学到了智慧并能维持生计的人,才算是选择了人生的正道。在这一传统观念影响下,自古犹太人就极为强调要掌握一门技艺,要求儿童无论贫富贵贱、等级高低,到成年时都必须掌握一门手艺。父亲有责任对子女进行职业教育,手艺往往在家族中世代承袭。犹太人这种重视技艺的教育使儿童从小就接受职业训练,培养其求生的能力,成人之后易于从社会中寻得自己的地位。这也是犹太民族在受排斥、歧视、驱逐甚至屠杀等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所在。
  二、我国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学校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学生为了升学,“死记硬背”规定的考试内容,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光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终究会被淘汰,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能力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从步入学校到大学高等教育结束,几乎没有经历任何职业技能训练。
  (二)缺乏个性化教育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4]。反思我国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施群体化教育模式,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往往遵从规训教育——“一种控制人们心智、要求人们必须服从的机制”。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在校内,学生整齐划一、事事听命、统一行动;在校外,为了达到一定成绩,不得不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所谓的“影子教育”,这进一步挤占了儿童挖掘和开发其天性和兴趣的时间,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三)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由于教育的功利主义目的,文、史类教材也大多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学生的知识面也仅限于教科书,没有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甘阳认为:“20世纪中国普遍的彻底的反传统心态,特别是这种反传统心态在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制度性体现,乃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今天普遍感到的文化底气不足,这也正是今天中国极端缺乏精英的根本原因”[5]。由此可见,对人文教育的不重视,是我国教育不出人才的重要原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652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