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星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就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重规模和速度不重视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努力,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教育质量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优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1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因此,教育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关注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研究是有意义的,也是有必要的。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加大对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关注
  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关注,积极解决问题。
  (二)完善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完善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二,通过多途径、宽领域、多层次等方式方法,出台相关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第三,严格按照2007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相关规定,按照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启动会议上作的“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报告的要求,政府“教育质量”的规划、要求、指导和调控下,促使本科院校的蓬勃发展,完善完美。
  (三)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政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课程设置的调整。其基本要求是:课程的设置要合理,课程设置的优势要突出,课程设置的特色要鲜明,课程设置的质量要有保障,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要受社会的欢迎。同时,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构建高素质应用型的课程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增强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适应性。
  二、实现学校自身变革
  (一)优化专业设置和创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专业的优化重组势必带动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
  学科专业是时代的产物,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应用型本科专业中包括两类课程,第一类是按学科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第二类是按实践设置的专业技术课程。一方面,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和大力扶持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另一方面,本科院校需根据相关专业及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以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为基础,倡导在高年级设置灵活的专业方向。另外,要想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需要学校积极贯彻国家教育委员会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重点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为抓手,推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本科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就数量而言,本科教育师资要努力向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18:1的比例发展壮大。为此,学校首先要重视信息沟通工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其次学校了解教师内心世界以及搞好生活管理是发展教师队伍工作的关键,以热情、平等的姿态,以在教师的立场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最后,提高教师工资,提升教师地位是壮大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只有教师基本的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和保障,教师才能全心全意、满腔热血的投入到工作中。
  就学历层次而言,本科院校对新任教师的学历提出严格的要求,除一些特殊课程外,一般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也就是说,把好入口是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前提,严把聘任关,及时认真地签订合同是做好外教管理工作的保障。同时要拓展外籍教师的聘请渠道,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方式,争取聘到更多高质量的教师发挥各方优势。
  (三)建立完善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监督机制
  本科院校要想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升教学工作水平,必须积极建立完善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监督机制。
  本科院校要以教育部启动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准则,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①的方针指导下,学校要强化评估工作的导向作用,积极总结学校评建工作的经验,强化评估的整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
  同时,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分类指导,探索科学、高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和办法,校内督导和国家评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的内部督导和外部评价机制。
  (四)探索教育实习新模式,加大实习力度
  高等学校需要大力推进实验实习基地的改革和建设,坚持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培养企业需要的、与企业发展相对称式的人才。首先,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计划,设置特定专业以及培训项目,搞好课程的开发,并且按照企业的专门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各类“符合性人才”。再次,可以让企业参与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依照之前的联合办学协议向学生补给一定的教育经费、设备、实习场地和派选一定专业教师,要求承担部分实训项目的教学活动,于此享有优先指导和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积极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议。高等学校要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推进高校人才创新实验室建设,努力把一批基础条件好、人才密集、科技力量强的高校实验室建设成为人才创新培养的骨干基地。
  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以及管理机制的全方位探索和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不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形成能反映各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高校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加强对教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三、学生自身的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今世界变化多彩,各种新鲜事物刺激着大学生们,从而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意识多样化,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一方面,崇洋媚外的思想和功利意识严重,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大学生找工作,不是首先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是否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于经验,反而最重视的是工资有多少。同时,浮躁、爱慕虚荣,享乐主义严重。生活在温室中的大学生们习惯于生活在父母,老师和学校的庇护下,当他们踏入新的环境的时候,他们也会或多或少的找寻可以偎依的臂膀,而不是选择勇往直前,百折不饶,他们宁愿选择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舒服环境中虚度,也不愿意选择去条件艰苦的地方锤炼自己。再者,个别大学生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个人主义严重。当他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去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而不去考虑西部等地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的环境优越,生活条件会更好,工资水平会更高。高校学生的这些错误的择业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水平的提高,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共同的关注。因此,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学校都要目标一致地引导学生树立合乎实际的择业观。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199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最终形成了以市场导向的就业制度。在认识上,高校学生需要树立崇高的全民以及民邦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择业的价值观在于要时刻明白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在实践上,一方面要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所成就。另一方面要始终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毕生奋斗目标,努力奋进,开拓创新,全心全意服务社会。同时还要积极锻炼以及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水平,参加西部大开发,下乡活动,支教活动以及基层服务活动,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自己。
  (二)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期,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不光是“量”上的发展压力,而且更有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压力。未来社会必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复合型人才、适应性人才、多样化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当今高校学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当今我国高校学生自身发展还有很多弊端。许多学生追求智力教育和书本知识,以至他们忽视身体健康的教育及体育锻炼,造成自身身体质量的下降。还有,大多数学生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放弃其思想以及道德的培养,因此,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针对高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生自身从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入手,提高认识,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本科建设问题[J].盐城:新建院校年会,2009.
  [2]马识途,曹丰.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153-155.
  [3]王军红.多样性与发展性:浅谈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3-14.
  [4]贾磊.中、美、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9,(12):54-58.
  [5]史永进.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校论坛.2010,(35):934-936.
  [6]钱建平,陈林.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8):3-6.
  (责任编辑:石 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014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