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双钻石模型的成渝会展业合作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驹 梁正

  摘 要:会展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为成渝会展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本文以双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从生产要素、需求市场、相关支持性产业、会展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及政策机遇等方面分析了成渝会展业合作发展潜力,并与西安、武汉和上海会展业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了成渝会展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会展人才、展会类型、产业联动及市场主体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钻石模型;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合作;生产要素;需求市场;支持性产业;战略结构
  中图分类号:F269.2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2010207
  一、引言
  在我国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各会展城市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区域会展合作,积极面对行业内的有序竞争,是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求。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标志着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成渝经济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必将促进成渝两地会展业迈向新的台阶。由此,本文结合双钻石理论模型,深入分析成渝会展业竞争力状况,探索成渝会展业合作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会展业加速发展和竞争加剧,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区域会展业合作发展的重要性,并尝试探究会展业合作发展的渠道与模式。邱治国(2006)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CEPA的全面实施,我国会展业面临着显著的机遇与挑战;并在初步总结我国会展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从合作形式与合作对象两方面指出了我国会展业合作发展模式。刘松萍(2008)以CEPA的签订与实施为背景,阐释粤港澳会展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并构建了广东产业与港澳经营服务结合发展和粤港澳会展联盟发展两种合作发展模式。刘建寿和刘宛洁(2010)则从粤港澳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出发,重点分析澳门发展会展业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澳门会展发展概况进行分析,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及错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粤港澳会展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建议。肖轶楠等(2012)将分析对象扩展至珠三角地区,在探索并确定珠三角城市会展业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城市吸引力理论和模型构建以广州为核心、深圳和珠海为次核心的珠三角会展业的区域合作机制。
  赵 驹,梁 正:基于双钻石模型的成渝会展业合作发展探析
  除珠三角地区外,研究者们也对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合作发展问题给予关注。葛月凤(2009)总结了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存在的各自为展、缺乏合作、无序竞争等现象,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会展业与其它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差距,认为长三角会展业亟须联动发展和有序竞争,并从管理机构、运作机制、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及发展机遇等方面提出了区域联动发展渠道。胡施展(2011)以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为背景,结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展馆现状,从合作机制、合作观念、合作方式等三方面探讨各成员城市会展业的合作发展模式。
  蔡礼彬和李颖(2012)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合作发展的基础及发展现状,采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其会展业合作发展的典型问题,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应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会展合作模式,各城市根据产业优势和会展实力,实行双核心合作发展模式,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和会展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成渝两地会展经济的持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探究两地会展业合作发展问题。高宁(2008)认为竞争是成渝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是成渝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根据竞争与合作特征和双核空间结构理论,两地应建立并探索成渝“哑铃共同体”发展模式,“哑铃共同体”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各方的协调与合作,错位发展。谭晓兰和毛艳华(2008)首先通过对微观经济学中的埃奇沃斯盒状图进行改造,阐述了会展资源丰缺程度不同的两城市通过合作可以使双方的会展收益都得到提高;然后结合成都和重庆两地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最小二乘估计法等方法建立起计量经济学模型,论证了成渝双方会展合作具有经济溢出效应,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成渝两城市应走“会展资源互补型”的合作发展模式。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合作发展问题,对成渝会展业联动发展关注相对较少。同时,在上述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会展业合作发展的研究中,具体分析了地区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这对成渝会展业合作的研究有所启示。此外,上述研究多集中于现状分析,结合理论展开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从钻石理论角度分析成渝两地会展业合作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双钻石模型理论内涵
  双钻石模型由单一的钻石模型演变而来。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进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讨论:一是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二是需求条件,即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即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四个基本要素两两之间相互作用并构成菱形结构,类似钻石形状。此外,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则不可忽视。波特钻石理论的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
  随后,鲁格曼和克鲁兹(1993)在分析加拿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时,发现加拿大本国的钻石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情况,日益紧密的加拿大—美国贸易决定了北美钻石模型更适合解释加拿大的竞争力情况。于是两人提出双钻石模型,将加拿大钻石模型和美国钻石模型联系在一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102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