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工学结合视野下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荣成 徐秋生

  【内容摘要】在高职院校深入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走产教学研一体化之路,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本文对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 键 词】心理压力 适应不良 工作环境
  高等学校的四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承担这几大任务的核心力量是教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但这个“人才”不能单纯讲学生,而应该首先讲教师。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生——“人才”的场所,还应该是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能工巧匠”——“人才”的基地。高职教育的发展,要破解“解决区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首要关键的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一、在工学结合视野下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1.对教师资历的要求提高,教师融入企业,成长为双师的途径漫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高职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做好教师、工程师、培训师、鉴定师、技师等几师的“复合”;在为人师表、职业素养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教练、导师、益友。做到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的德艺双馨的“复合”。近几年各高职院校新引进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知识和研究能力都有相当的水平,但他们都是从普通高等学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之门,对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等了解不多,甚至知之甚少。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也相当薄弱。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先培养具有相应施教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目前,各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进企业的制度,出台了奖罚措施,规定了教师获取双证书的期限,教师的压力增加。
  2.按岗位对接课堂,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使之系统化,对教师开发课程能力的要求提高。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面向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岗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确定带有普遍意义的工作岗位,分析每个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之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各专业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考,把工作项目与任务转换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转换过程分三种基本情况:对应式,即有些工作项目单独成课程;合并式,即若干工作项目经归并后成课程;分解式,即将一些工作项目分解成几门课程。课程名称尽量采取动宾结构,突出课程的职业特色。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创造,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课程开发的能力,需要的是教师长期的经验和丰富的工作经历,教师在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通常做到中途做不下去,或草草了事,增加了教师的失败感。
  3.学生走进企业,工厂成为学校,车间成为课堂,管理成为难题。由于教学班级往往是成班建制的,所有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很难集中在一个地方,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第一,学生分散导致指导、管理困难。教师探望、指导和管理困难,要是召集开会、组织统一考试就更为困难。第二,处理违纪难。有的学生工学结合没几天就溜掉了。学生这时违纪不像在校,他们往往把违纪的原因推给工学结合:工资低、任务重、条件差、主管坏等。而且处分学生还会给工学结合本身带来负面影响,处理不当还会被上级部门责怪,甚至被媒体恶意报道。第三,在校外工学结合,学生成为一个准劳动者、准社会人,遭遇意外事故的概率远高于在校。在工作、生活中,一旦因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造成伤亡,这种风险需要承担,处理起来也极为棘手。工学结合的课堂管理由带队教师负责,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大。
  4.支持企业发展,支撑企业产品技术开发,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双赢”难度大。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追求利润,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就是求解保证企业利润和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最大交集(这就是市场机制和内在动力,无论是否有法律规定还是税收政策)。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动力来自于选用工学交替的学生比向社会招工素质更好、更便于培训、更便于管理,同等条件下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利润)。同时,在学生实习中也有利考察和选拔员工;学生的动力来源于零距离感受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文化,希望能更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职业定位,更好地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这个过程中同时关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投入和收益平衡,尽管三方利益关注的着力点不同。学生在“工”的同时,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要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学生在“工”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又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学校的运行成本能持平或适度降低,这样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才能可持续。
  二、在工学结合视野下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压力表现
  1.适应不良。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适应与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因此只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教师本来是相对稳定的职业,但是由于高职教师所处地位既不像基础教育稳定又不像本科教师具有学术性,待遇较低,工作辛苦,特别是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这些都会对高职教师内心造成很大冲击,很容易造成内心冲突。加上高职教育现行许多政策不稳定,更加剧了教师不适应的程度,高职教师的离职率是较高的。
  2.角色落差产生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教师出现低职业认同感、低喜爱度,主要原因在于: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舆论也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等等,但是在目前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教师待遇之菲薄,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比拟的。   一位长期处于严重工作压力下的教师,势必抱持着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
  3.高职教师地位受到撼动。“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那么,在老师眼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地位?统计显示,认为高职教师地位“一般”、“不太受尊敬”和“很不受尊敬”的比例竟然高达70%。超高荷的工作量、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影响了老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只有8.9%和30.6%的老师“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教师职业,37.1%选择“一般”,16.5%选择“不喜欢”,还有6.9%的老师“非常不喜欢”这种粉笔生涯。但是,如果再给老师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选择“会”的比例仍超出“不会”的比例,因为现在就业比较困难。
  4.自卑情绪。高职教师存在自卑情绪。高职院校虽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社会上普遍看法,高职院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算不上所谓的高等学府。入高职院校学习,不过是因为高考发挥不理想,成绩不如人意之后的“权宜之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既不是中学中专老师,也不是真正的大学老师。角色的模糊定位,容易造成高职教师心理的自卑情绪。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很多高职教师感到迷茫,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不了改革的需要,技能实践方面的先天缺失,更让他们在教学中极端不自信,觉得教书育人的责任没有尽到,胜任不了现代的高职教育,产生心理障碍,自卑心态严重。
  三、在工学结合视野下解决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加强教师培训和企业实践费用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教师的业务进修、知识更新、企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师的工作繁重,收入也不高,学院应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教师培训基金,激发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使他们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能去更新知识,增加实践经历。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和企业实践。学校也可以和有关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化解教师的焦虑,使更多的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
  2.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有赖于高职院校领导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工作环境,形成对教师的支持系统。首先,创设和谐的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工作作风,转变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管理制度的制订要科学民主,体现民意;制度执行要公开、公平、公正,反映民情。管理要管心,要真正体察广大教师的意愿,形成民主、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完善考评制度。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更有别于高中,要建设符合高职特点的考评制度。学校要制订合理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最后,高职院校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学校要建设美丽优雅的校园环境,让教师留恋这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的生活,解除他们在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学校要创造条件,强化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激励;学校领导也要鼓励教师的交往与沟通,促进教师的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体心理氛围。
  3.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扩大教师社交和工作范围。教师心理问题主要是压力比较大,学院教务、工会等部门定期和教师进行座谈,了解教师在工学结合中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进行解决。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关心高职院校教师在工学结合条件下心理存在的问题,化解工学结合条件下的矛盾,才能更好地加强内涵建设,顺利推进校企合作,使工学结合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再英.关于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师, 2010(6).
  [2]刘明凯,陈敬根,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327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