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视传播视域的中国当代小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艳

  【摘 要】影视媒介的发展对小说的影响十分巨大,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借鉴和推动,同时,影视媒介还影响当代小说创作观。文章以影视传播为视角,分别从对小说销售和作家创作影响两方面展开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影视传播;当代小说;创作观念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影、电视、录像、影碟等大规模地普及,使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毫无疑问的面临许多问题。从叙事的意义上讲,电影、电视、录像、影碟等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它们画面的清晰亮丽,镜头切换的高度自由,美妙的音响配置,超乎寻常想象的各种形象的组合与拼装等等比起来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小说来更具娱乐性。很多惊心魂魄、曲折复杂的故事都可以通过这些婚介得到生动精彩的展现。小说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向其他媒体文化借鉴,这是中国当代小说的特征之所在。
  一、 影视传播对小说销售量的影响
  从传播学、接受美学、观众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剧的观众其中有相当部分就是小说的读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在1998年已达到89%,1999年我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达105.4台,农村每百户有电视机96.2台。而读者在阅读文本小说时,一般都会受到价格、销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当一部电视剧在成为社会“流行”时往往能带动相关小说的销售。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心理会受到现实的影响,当受到刺激时会寻求一个宣泄的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心理平衡的方式生活。而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理特征,而大众文化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的,很多读者也是为了追逐流行而参加小说的阅读。影视剧容纳了很多的读者,它具有流行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同时也扩大小说阅读者的数量,让小说的阅读面增加,促进了小说阅读的大众化过程。作家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在电视剧播出前只发行了三十七万册,但电视剧播出后却发行了一百多万册。
  影视和小说在如今结合得如此的紧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一部影视剧的热播,往往带动一部小说的热销;一位作家的作品被不断地改编为影视剧,这位作家就成为知名作家,他的其他作品也会得到社会的关注。王朔1998年有四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90年代又有《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等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还有周梅森,陆天明等等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是影视剧的热播分不开的。当“洋淘金”成了影视剧的热播点,引发了一批商业小说和“域外小说”的创作。
  影视或可以扩大小说家的知名度,当作家的某部影视作品得到观众的喜爱,收视率很高时,一般出版社就会立即让作家将其改成小说,使小说影视共享天下。影视剧往往会从小说之中选择文学脚本,影视的推广成为图书销售的点金术,获奖的光环同样会制造出市场热点。由作家出版社会的《十面埋伏》,仅2000年就销出了27万册。《手机》上映仅仅一个月,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500万元,小说单行本也已售出十几万册。影视艺术的配套鼓励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火热的重要缘由,著名作家刘震云就认为由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不是坏事,并不是作家堕落了,这是很现实的,第一,增加了作家的物质收入;第二,它能够增加小说的传播量。生活变了,电视、电影、网络传播可达的广度,特别是速度,比纸婚介更大得多。
  二、影视传播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影视对小说销售的带动我们是不可质疑的,但作为一把“双刃刀”,在带来热卖的同时也给小说带来了无形有压力。一些出版社会抢“影视余热犹存”的档期,书稿往往催得紧,某些二度创作的小说深度不够。影视夺过小说的阵地,接过了小说的读者,夺取了小说的市场份额,在接受各种艺术(其中包括小说)创作馈赠的基础上坐享其成,甚至最后逼迫得小说艺术难有立锥之地,迫使小说艺术向影视艺术倾斜。小说和影视的关系,看上去好像有着艺术形式的高下、优劣区分,事实上,在我们这里,很大程度上是“物质收入”和“传播手段”的不同。现在作家,“触电”几乎成了作家被大众和社会承认认可的途径和标志,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获得市场上的立足,主动或被动的步入了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中,有的作者是自觉的以改编成影视剧为创作目标,自觉的适应商业化动作模式。如海岩的《永不瞑目》是全国禁毒特约稿,《玉观音》是尊从对方对稿子的字数,主题,技术及稿酬等的规定而进行的创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众对影视的喜好越来越显著,小说创作者为了满足大众口味,迎合市场需求,纷纷开始创作的转向。他们极力编写故事,用故事去打动吸引读者,故事的情节往往复杂多变、曲折离奇、悬念起伏。在他们的眼中,小说是一个编制故事的场所,小说本身的整体性被割裂开,情节和人物成为其重中之重。而文学自身的审美在这时经常被忽略,作家们不会再着意语言的优美,也不再追求思想的深度。小说与电影互动,不但让一些作家获得成功,而且也动摇和改变了众多作家的小说创作观念。这种创作观念的转变,早在50年代初就已成为风尚,发展到今天,渴望通过改编影视剧本而获得利益、扩大影响,已经成了许多作家心照不宣、不约而同的创作选择。
  参考文献
  [1]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中国信息报,2003,08, 29.
  [2] 杨辉.影视创作与小说作家[J].电视电影文学,1998年第4期.
  [3] 刘震云访谈录[J].南方周末,2004,02,05.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影视传播与中国当代小说”(05B063)
  作者简介:邱艳(1980- ),女,四川中江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697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