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党组织开展民主协商的语境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华

  摘要: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就是协商和共识,它推崇理性、务实和包容的语境。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应该选择理性语境,梳理基层民主协商的多元需求;运用务实语境,凸显基层民主协商的多重效应;把握包容语境,展示基层民主协商的多维路径。如此,才能提高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效能,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内容。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建设;民主协商;理性;务实;包容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5-0045-04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竞争性民主)是现代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两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基层党组织在进行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双管齐下,根据实际境况主动选择。协商民主的语境表达与选举民主的语言范式有着显著差异,协商民主推崇理性、务实和包容的语境,它“更主要地体现为决策的过程不是领导拍板的过程,而是民主协商的过程;民主协商不是既得利益集团‘俘获’政府的共谋,也不是政府为自己已有的决策提供理由而召集举行的所谓‘论证’会议,而是各利益团体就某些公共事务充分表达各自利益和意见,通过讨论协商最终产生公共政策”。[1]38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民主协商的进程中,选择和营造与协商民主基本思想相契合的辩论语境和平等氛围,提高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效能,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内容。
  一、选择理性语境,梳理基层民主协商的多元需求
  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背景下,通过公民的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和共识。协商民主实践可以追溯到雅典城邦民主时代,当时的社会民众以公民大会为载体通过理性协商进行集体决策。亚里士多德认为,协商是公民公开辩论政策和立法的理性过程。协商民主的合法性“不仅仅出于多数的意愿,而且还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结果,这种反思是通过在政治上平等参与和尊重所有公民道德和实践关怀的政策确定活动而完成的”。[2]基层党组织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第一选择就是凭借理性语境在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境况下梳理、了解民众的多种需求。
  第一,构建平等对话机制,厘清基层民主协商的实际诉求。民主协商首先要求协商参与方必须遵循平等对话的原则,要求对话主体地位平等,对话平台开放公开,对话渠道畅通,对话内容明确,通过多种公开渠道广泛听取基层民众的反映和要求,收集和集合基层民众的实际诉求,摸清基层民主协商的基本需求,这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起始点和立足点。其一,平等对话是理性协商的正当追求。开展协商的首要前提是确立平等的基本原则,“对正义感的最低限度的能力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所有人的权利应当按照正义原则来裁定。平等的基础是人的本性的一般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没有实际力量的程序规则。平等也不把对人们的内在价值的估价,或对他们的善观念的相对评价作为前提。能够提供正义的人们就应当得到正义。”[3]这是开展协商和崇尚理性的正当要求和合法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平心静气展开话题,平心而论实际议题,平和心态参与对话。其二,平等对话是民主协商的现实语境。平等原则不仅是开展协商的基本追求,而且是实现民主的现实要求,民主协商最现实的语境就是通过公开的表达、透明的程序、合法的结果实现广泛的参与和平等的交流,形成语言新鲜、语汇得当、语态平和的新型语境表达。其三,平等对话是实现诉求的理性表达。实现民众的基本诉求是基层党组织运用理性语境开展民主协商的现实目标,通过平等对话,理性表达“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要求,充分体现实际工作成效,不断提升民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切实满足对话主体各自的实际诉求。
  第二,推行共同议事制度,实现基层民主协商的共性需求。共同议事制度是以社区(村居)党组织为核心,社区(村居)居委会为主体,社区(村居)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民主协商实践平台。社区(村居)居民以此为依托秉承“民主提事、民众议事、民主监事、民主决事”的原则,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实行按需议事、按职定事、按责问事,突出公共权利,关注群体利益,着眼共性需求。其一,共同议事是寻求共识的理性认同。基层协商面对多层面需求、差异化诉求和多重要求的实际境况,如何实现共识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基层协商的最终目的,共同议事的着眼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共识和认同,通过提议形成共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议论寻找利益的结合点、需求的交叉点和诉求的重合点,构建共同议事广泛的对话基础和共同的交流平台。其二,共同议事是基层协商的理性选择。共同议事的现实目的就是通过基层民众的共同协商和互动过滤非理性要求,纠正非主流观点,消解不和谐因素,求同存异,追求和而不同。共同议事是开展基层协商的理性制度安排,是理性语境的共同确认和集体表达,它大大拓展了基层民主的开放性路径和渠道,很好地实现了公共政策导向与公众利益诉求的紧密对接,使得参与基层协商的主体更为成熟、理性。“协商民主更注重有实质性的直接民主,它强调公众参与,通过高质量的理性沟通能力来直接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4]其三,共同议事是实现公众权益的理想语境。保护公众基本利益需要通过共同议事的制度程序获得确认,维护公众合法权益需要借助共同议事的制度平台得以明确,议事制度的语境表达必须符合公众利益的现实旨趣,必须对应公众权益的现实选项,必须诠释公众权利的现实价值。
  第三,建立协商反馈平台,解决基层民主协商的个性要求。民主协商本身就是不断互动和反馈的过程,民众诉求呈现周期性、反复性和循环性等特点,除了一般性需求之外,民众的个体、个性要求日益频显,尤其在涉及切身利益的领域表现得尤为强烈和迫切。建立相互反馈平台的目的就是保证民主协商进程中的个体意愿和个性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关注,通过点对点、面对面的实际互动和重点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愿望和个体关切。其一,反馈平台是推进基层协商的有效举措。建立协商反馈平台不仅拓展了基层协商形式,既有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的形式,也有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形式,还有远程网络互动的反馈形式;而且丰富了基层协商内容,协商反馈平台能够使协商进程不断深入,对话交流的层次不断提高,协商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协商成果不断积累和显现。其二,反馈平台是深化基层民主的有效保证。深化基层民主有赖于民众话语、诉求的表达和反馈,通过有针对性的相互表达和持续对话,能够拓宽基层民主的渠道,完善基层民主的程序,提高基层民主的效能。其三,反馈平台是改善基层政治生态的有效抓手。协商反馈最大的现实价值就是使得基层政治资源得到充分调配和有效利用,基层政治环境得到良好建设和显著改善,基层政治进程得到深入推进和持续发展,有利于健康民意的生长和传播,有利于基层政治语境的重建和刷新,有利于基层民众自治理念和自主意识的更新和提升。   二、运用务实语境,凸显基层民主协商的多重效应
  基层党组织持续深入推进民主协商必须以务实语境作为支撑,用大众化的语言与百姓交流,用平实的语调与民众沟通,用平和的语态与群众互动,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民众的民主意识,突出基层协商的实际效果。
  首先,以群众接受的话语表达,整合民意,寻求认同效应。民主协商实质上是党群之间整合民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综合表现形式,是彼此间表达和传递合理意愿和要求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协商进程中面对高涨和沸腾的民意,采取群众接受的表达方式、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段,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积极寻找话语表达的结合点、民主协商的对接点、主流民意的聚焦点,让群众欣然接受,相互配合,主动认同,达到民意顺畅、民心舒畅,实现思想统一、理念契合、关系融洽。一是务实语境催生民意,持续推进基层协商进程。务实语境来源于基层民众的实际生活,反映和描述基层民众当下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境况,展示基层协商的实际发展进程。务实语境顺应民意,直接表达基层民众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和发展愿望,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供最真实的注脚;务实语境顺乎民意,直接表述基层民众的最新期望和最现实诉求,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供最新鲜的素材;务实语境顺承民意,直接表露基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最终追求,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供最鲜活的资源。二是务实语境积聚民意,不断夯实基层协商基础。务实语境将零散和分散的基层民意进行集中和汇集,形成共同的表征和基本认同,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基层协商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务实语境聚拢民意,吸引和团结基层民众集体发声,共同说话,形成群体表达和共同话语,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供语言基础;务实语境整合民意,引导和培养基层民众理顺基层协商路径,廓清基层民主表达内涵,形成一致的话语逻辑和语境思路,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供思想基础;务实语境提炼民意,提升和凝聚基层民众的自我表达和集体智慧,跃升基层协商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形成特色的话语内容和语境系统,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供现实基础。三是务实语境维护民意,着力彰显基层协商成效。务实语境承认民意,承认民意就是承认正当合法的民意表达和民众话语,就是承认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和实际利益,就是承认基层民众的生存愿望和发展要求,这是务实语境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彰显基层协商认同效应的现实前提;务实语境确认民意,确定民意的实现基础,认定民意的合法基础,确保民意实现的现实渠道和协商路径,为保护和维护大众意愿提供话语支撑和意识认同。
  其次,以百姓中意的协商语言,掌控民情,追求稳定效果。开展民主协商的现实目标就是通过协商有效管控、掌控民情,稳定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追求。面对日常显现的常态民情、不断变化的动态民情、极易突发的异态民情,基层党组织以主流民意为依托,以百姓中意的协商语言为依据,运用多种协商语言模式应对不同民情态势,积极引导和掌控舆情,掌握话语主动权。一是以柔性协商语言应对常态民情。常态民情具有稳定性、周期性和实时性的特点,柔性协商语境符合常态民情的变化要求,适合基层民众的话语口味,契合协商本身所呈现的对等、对应和互动的基本特点,柔性协商的精髓就是因势利导,显示诚意,柔顺话语,顺乎民情,使得常态民情变化轨迹处于平稳健康的运行状态。二是以弹性协商语言掌控动态民情。动态民情具有多变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弹性协商语境能够为基层协商留有很多空间和余地,对话更具灵活性和动态性,适应动态民情的变化轨迹,追随动态民情的曲线起伏,调控动态民情的波动幅度,归纳和总结动态民情的变化特征和基本规律,寻找动态民情的共性要求和实际认同。弹性协商的要诀就是因势而动,随机应变,话语表达相互呼应,协商手段灵活多变,使得动态民情变化轨迹起伏有序、管控得当。三是以刚性协商语言控制异态民情。异态民情具有失衡性、突发性和扭曲性的特点,刚性协商语境鲜明体现对话的迫切性和激烈程度,协商各方具有紧张感,语言的张力、语态的急迫、语境的急切表现得极为明显和突出,它是在躁动氛围和沸腾环境下的信息传递和话语碰撞,是基层协商语境的特殊表现形式。刚性协商的关键就是因势决断,及时处置,话语表达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协商手段果敢有力,使得异态民情变化轨迹处于可控、可调状态。
  再次,以民众认可的现实语汇,积聚民智,形成和谐局面。开展民主协商的最终目的就是经过互动协商汇集民众的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实现和谐发展局面。这是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价值追求,是基层民主协商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基层民主协商成果的最好展示。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路线,注意收集群众的流行话语(顺口溜、民谣、打油诗、口头禅等),真实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跟踪了解群众的现实感受,及时汇集整理群众的新鲜话语和实践智慧。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则,民主协商始终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始终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始终与基层科学发展相结合。通过有机结合探寻民众的实践路径,挖掘民众的实践潜能,展现民众的实践成果,总结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基层民主协商的首要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基层民众的民主诉求和基本权益,满足民众的基本发展需求,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选项就是积极寻求基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认同,改善民众的现实发展境况,基层民主协商的最终目标就是努力实现基层民众所期盼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达到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最终形成与民主要求相一致、与协商精神相吻合、与发展理念相融通的和谐局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必须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本思想。基层协商的立足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基层民众的现实利益和基本诉求,通过协商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实际境况,提高生活质量。民主协商的落脚点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协商实现各项权益,维护合法利益,保障基本权利,形成和谐局面,实现全面发展。   三、把握包容语境,展示基层民主协商的多维路径
  面对复杂多变的民主诉求和协商要求,基层党组织可以尝试运用包容性语境追求“和而不同”的协商路径,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在对话中产生认同感,“民众的支持和认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波动,政党的权威能否树立,取决于在变动的环境中,能否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5]包容语境能够很好地营造话语氛围,大大拓展对话空间,丰富基层协商的语境内涵,为基层民主协商增添了恰当的语境选项。
  第一,营造包容语境氛围,释放民意,实现平等协商。基层民众的民主要求和协商愿望十分强烈,营造包容语境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民意,能够让基层党组织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下民意的实际表现和状态。包容语境氛围使得基层党组织不仅能随时倾听多数民意,而且能敏感捕捉少数民意。基层党组织在包容语境之下开展协商民主既能重视多数民意和大众呼声,照顾多数群体的共同利益,把它作为协商的重要内容重点关注,及时跟踪,随时掌控;又能兼顾少数群体意愿,满足小众要求,解决部分特殊人群的实际诉求。“协商民主建立了较为包容、平等、公正、自由的讨论沟通机制,以求达成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公识。公民在协商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分析彼此产生分歧的原因,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更大的公识。”[1]26包容语境氛围使得基层党组织不仅能实时掌握主流民意,而且能同时留意和掌控非主流民意。开展基层协商必须牢牢把握主流民意,提高主流民意的表达声音,放大主流民意的说话空间,拓宽主流民意的发声渠道,扩大主流民意的实际影响;同时密切观察和了解非主流民意,摸清非主流民意的动机和现实要求,通过合法渠道积极表述、规范表达,保证合理意愿得到充分释放和满足。包容语境使得基层党组织不仅能正确引导积极民意,而且能及时消解、转化消极民意。积极民意能够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进程,能够营造良好的协商语境氛围,能够不断提高基层协商的水平。消极民意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和消解,极可能干扰基层协商进程,破坏包容语境氛围,影响民主协商的成效。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平等协商保护积极民意,化解消极民意,让民意得到更多更好释放。
  第二,拓展包容语境空间,表达主张,实现自主协商。基层民众的权利意识和表达意愿日益增强,拓展包容语境空间有利于民众自由表达、理性表达、合法表达,有利于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提供更多利益表达机会和场所,开拓更多诉求反馈渠道。自主协商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民众意愿的自我表达,直接把自身的实际要求和现实境况表露出来,展现自主协商的内在冲动和寻求自我认同、集体认同的强烈愿望,这是包容语境下的率真表达、真实表达。它更多地呈现直白的表述、个性化的语言和各自主张的张扬,体现出鲜明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自主协商的现实要求就是实现民众意愿的自愿表达,民众积极主动地发自内心表达基本诉求和民主意愿,表明自主协商是基层民众的自愿抉择,它将内在的现实诉求外化为协商进程的实际内容,通过多层面、不同层次的实际选择实现各项基本权利和现实利益,它使自主协商进程更具自为性、主动性,自主协商成效更具吸引力、影响力,这是包容语境下的自愿表达、真正表达。自主协商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民众意愿的自信表达,民众凭借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勇于发出声音、表明要求,在不同语境的相互交锋中,在多重利益的叠加交叉中,面对现实境况和实际状态敢于表达自身诉求和群体要求,把协商的立足点设定为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确认,把协商的着眼点聚焦于群体利益和自身的各项基本权益,把协商的落脚点归于实际利益和各项权益的实现和维护,这是包容语境下的正当表达、正确表达。
  第三,丰富包容语境内涵,凝聚民心,实现友好协商。基层民众的话语表达形式灵活多样,语言内涵意蕴丰富,意义多变,基层党组织通过不断丰富包容语境内涵,提炼阐述,诠释民主协商的实际意义。一是协商话语大众化。协商话语必须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代言民众的真实意愿,辨证务实地阐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正视问题、直面矛盾,所谓“名正言顺”,真正做到“说群众话,讲百姓事”。二是协商方式亲民化。基层党组织运用民主恳谈、听证、议事、问卷(抽样)调查等方式与民众直接对话,面对面商谈,“一事一议”解决现实问题,现场办理兑现具体承诺,在沟通中聚拢民意,体察民情,凝聚民心。三是协商语汇通俗化。基层党组织与底层民众沟通协商必须选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的通俗易懂的大众语汇,遣词造句符合群众口吻,语言表达切中民众意愿,文章样式显示百姓格调,以浅显的道理诠释深刻理论,以直白的话语解答群众疑问,以诚恳的语调回应民众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建,佟德志.协商民主
  [M].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10.
  [2][美]乔治·M·瓦拉得兹.
  协商民主[J].何莉,
  译.马克思主义与现
  实,2004,(3).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
  论[M].北京:中国社会
  出版社,1999:535.
  [4][澳]何包钢.协商民主:
  理论、方法和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8:36.
  [5]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
  合[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7:157.
  [责任编辑:闫生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749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