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多维度分析及其英语教学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坤 危鸣辉

  摘 要:中介语石化是国内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在介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具体探究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多角度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一些英语教学启示,教师可以用来减少石化现象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成因;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28-03
  引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课题,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提出。1972年,在《中介语》一文中,Selinker正式提出了中介语,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此,中介语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并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确定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在Selinker之前,也有其他语言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概念。比如Nemster在1971年提出的“接近系统”,Corder提出的“特异方言”。但最终被大家广为认可和接受的是Selinker的中介语。
  中介语具有三大主要特征:系统性、渗透性、石化现象。其中,对于中介语石化特征的研究比较多。了解中介语石化现象有利于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
  1. 石化现象的定义
  通过对大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Selinker发现,95%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达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回退,只有大约5%的学习者可以和该语言的母语者一样,不断地推进目的语的学习,最终达到与母语者同等的水平。这种停滞不前,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获得母语者那样的语言能力的现象就是石化现象。
  最初,Selinker(1972)对石化现象给出了如下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1992年,Selinker对于石化现象做出了更新的解释,他指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后来,Selinker又补充道:“石化是指中介语学习过程中未达到目的与标准的一种停滞现象,二语学习者只是获得了关于目的语的不完整的知识。”
  通过对石化现象定义的解读,我们发现石化现象是绝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必然面对的一种困境。石化现象的发生不会因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大小或学习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同时,石化现象亦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的熟练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与目的语母语者相同水平的最大障碍。
  2.石化现象的特征
  石化现象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现象,有着自身的特征。对于石化现象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界定石化现象。
  首先,石化现象具有必然性。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的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英语学习效果明显不如学习初期。即使是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英语水平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了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无论其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或早或晚地遭遇石化现象。
  其次,石化现象具有永久性。石化现象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总会出现的一种现象,石化现象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成为了一个人写外语或者说外语的持久不变的组成部分。石化现象往往伴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终身。
  最后石化现象具有不可预测性。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人们很难去预测中介语中哪些方面会遭遇石化现象,哪些不会。每个人所遭遇的石化现象各不相同,有的人在语音方面遇到更多的石化现象的影响,有的人则在词汇方面更容易受到石化现象的影响。
  3.石化现象的分类
  石化现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形式划分,另一种按性质划分。
  按照Selinker(1972)的观点,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划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个体石化是指单个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石化现象。群体石化则是指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了普遍性,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正常语言现象。群体石化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的语言变种的出现,比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和新加坡英语。
  石化现象按照其性质还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是指那些通过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指导,可以纠正的石化了的语言形式。永久性石化是指一些石化了的语言形式不能被改正,成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不可去除的部分。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纠正的,后者却不可以。
  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这一划分方法对我国的英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出现的石化现象大部分属于暂时性石化。如果这些英语学习者有机会处在自然的英语环境中,接受优化的英语语言输入,他们的英语学习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必要的了解。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
  既然中介语石化现象具有必然性,每一位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遇到。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介语石化的现象产生的呢。研究发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的解释角度也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模式。这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1. 心理论
  中介语的提出者Selinker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释二语学习过程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Selinker认为造成石化现象的出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母语的语言规则转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中。此时,母语的语言规则对于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将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产生正面影响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产生负面影响的为负迁移。不难得出结论,负迁移是导致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它阻碍了我们的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指语言教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地道或错误的语言运用,导致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了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指语言教授者选用了不合适的教材,使得学习者接受了错误的语言输入,从而导致了石化现象的发生。
  第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使用不恰当的学习策略是导致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在刚刚接触英语时,喜欢用汉字拼音的方式为英语单词注音。但是,我们知道英语中有些发音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发音。此时,如果长期用相似的汉语拼音来代替原本的英语发音,学习者的英语发音必定是不准确的。
  第四,交际策略。
  研究表明,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倾向于采取回避和简化的策略。然而过分地依赖于回避和简化策略,会使得语言学习者产生畏难心理,不注重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引起石化现象。
  第五,目的语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某个所学过的语法规则理所当然地运用到新的不适合的语境之中,从而产生错误。
  2.生物论
  生物论试图从人生长的角度解释中介语石化现象,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lla。 Lenneberg认为语言习得机制只有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段内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关键期假说。根据Lenneberg的研究,人的大脑从两岁时开始侧化,在关键期后大脑的侧化过程完成,语言功能主要由左脑负责。因此,此时再想完整地习得一门语言就会变得相当困难。Lamendella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换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他认为关键期假说太过绝对,提出了敏感期这一观点。
  3.互动论
  互动论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对于学习者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解释石化现象。Ellis的相互作用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目的语输入对学习者有直接的影响。不正确的目的语输入对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有负面作用,容易导致学习者错误沉淀,从而产生石化。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所受到的反馈对学习者也有着影响。如果学习者在输出错误的目的语时得到了肯定的反馈,那么学习者就会一直沿用错误的目的语形式,就会发生石化现象。
  互动论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从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反馈出发,解释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Vigil和Oller认为,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信息的交流。一种是认知信息的交流,另一种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这两种信息交流都包含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种形式的反馈。如果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错误的目的语输出却得到了肯定的认知和情感反馈,这会鼓舞学习者继续使用错误的目的语形式,从而导致石化现象的发生。
  4.文化迁移论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迁移理论,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当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持拒绝态度,有距离感的时候,学习者就会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目的语知识来交流,目的语的学习过程被打断。此时的学习者主要靠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和自身的母语知识来处理语言交流,从而造成石化现象。
  Schumann还从语言的疲钦化的角度解释石化现象的成因。当两个交际者的母语不同时,他们交际时所用的语言有时会是其中一种语言简单的变体形式,长期使用下去就会产生洋泾浜语,出现石化现象。
  5.认知模式论
  Krashen在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时,列出了五种可能引起语言石化的因素。它们分别是:语言输入量不足;输入的语言质量不适;情感过滤器;输出屏障;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Krashen认为目的语语言输入量的不足和输入的语言质量不适都会对学习者对二语的习得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容易引起石化。情感过滤器则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持有的情感,当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持有焦虑等的负面情感时,很容易影响其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导致石化现象的发生。
  Krashen认为要避免石化现象的发生,学习者语言输入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目的语的语言输入质量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学习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当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输入具有数量充足、可以理解、具有趣味性等特点的时候,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目的语知识。同时,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保持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当学习者能够处于有利的学习环境中,接受优质的可理解性输入的时候,石化现象通常不容易发生。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英语教学启示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的介绍,我们可以对石化现象的发生机制有更好的了解,这有利于广大英语教师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减轻其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英语教师自身来说,要防止石化现象,教师在语言输入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文认识模式论的讨论中,作者已经提到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质量对石化现象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使用质量有保证的材料,如果直接选用难度适宜的英语国家的原版材料当然为最好。其实,这个可以从最近几年原版牛津英语教材在国内学校的引入和流行得到佐证。在听力和阅读材料选择上,英语母语国家的BBC、VOA新闻和文章自然要比英语非母语媒体的文章要好。教师教学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英语输入的质量,大量地道的英语输入,将会有效降低中介语石化现象在英语教学上的发生。   同时,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还需要注意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营造活泼有趣的英语教学环境。一方面,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教师对于学生因为石化现象所犯的错误应该学会宽容。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石化现象所犯的错误又需要教师去帮忙纠正。教师需要耐心帮助学生了解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石化现象所引起的错误。
  此外,广大英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石化现象的出现是学生无法躲避的。面对石化现象时,英语教师需要让学生们学会正确对待,不可产生畏难焦虑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学生们也应该意识到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例如,可以通过多听多看英文节目和报刊来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四、结语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它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至今。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五种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的模式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我们需要把各种模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加深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理解。而就如何应对和防止中介语石化现象,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好地避免石化现象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New York: Longman, 1985.
  [3]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 Sons,1967.
  [4]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232.
  [5]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White Plains: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2.
  [6]Schumann.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391-408.
  [7]Vigil, N. A. & Oller, J. 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281-295.
  [8]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 37-43.
  [9]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 28-31.
  [10]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18-23.
  [11]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1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771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