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世纪前半期的康藏纠纷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瑞国

  摘 要: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列强一直染指中国边疆,中国失去了大片的国土和藩属国。在西南边疆,英国从印度侵入中国西藏,企图把西藏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其势力范围。对于20世纪前半期的清末民国时期三次康藏纠纷,前人总结研究颇多,拟对前人的研究文章做一综述,以备对此问题感兴趣者使用。
  关键词:康藏纠纷研究;文章;综述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57-04
  关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康藏纠纷,前人有很多研究,有档案材料整理,有文章,有著作,兹将前人研究的相关文章简要综述如下。
  一、从中央政府角度和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角度
  喜饶尼玛:《民国初年拉萨动乱及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编:《藏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06页。此文参考《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英藏交涉始末记》、《辛亥革命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蒙藏院档案》、《艽野尘梦》、《西藏的过去与现在》、《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白话报》、《西藏交涉纪要》、刘赞廷的《三十年游藏记》,梳理讨论了清末川军入藏,达赖喇嘛出走印度,内地革命后,拉萨川军欲回乡而兵变,伤害藏汉无辜人员,后内地政府更替,达赖组织当地武装迫使藏军离开拉萨回内地,民国政府在英国的阻挠扰乱下努力平稳西藏局势,到西姆拉会议之前的经过。刘德川:《1912-1940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28卷第5期,第112页。全文主要叙述了民国初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恶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僵持和缓慢发展,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曲折发展与恢复定制。刘国武:《1927-1937年国民政府对藏政策及接管措施》,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60页。此文认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对藏努力维持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沿用传统治边经验,力图使西藏和内地在各方面进一步融为一体,国民党政府的努力,维持了西藏在国家框架内的运转。王海燕:《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中央民族大学2004届毕业生硕士论文。文章从国民政府建立的内外环境及西藏局势的发展出发,探讨了国民政府相对平稳积极的治藏政策,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情况下,良好地维护了西藏在统一国家下运行。陈谦平:《“热振事件”与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载《民国档案》2006年第1期,第90页。该文叙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曾制定了支持热振活佛恢复西藏摄政职务的政策,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壮大西藏的亲汉力量,而热振在代理摄政达札拒绝交权的情况下,也试图寻求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与政治支持,向达札施加压力,夺回政教大权,实现其在西藏的政治抱负。但达札在英印政府的支持下,打压热振及其亲汉势力,使热振处境艰难。国民政府内部在支持热振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使其对热振支持不力,结果导致热振被害。热振事件之后,又发生了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无法采取果断措施来支援西藏的亲汉力量,而最终采取暂维现状的软弱政策。周毓华:《20世纪前期中国政府反对英印非法侵占藏东南地区》,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7卷第6期,第26页。叙述了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加紧侵略中国西藏东南部分大片领土,中国政府和中国西藏地方政府,都坚决反对英国的种种侵略活动。郭卫平:《民国藏事辑要》(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总第二十九期),此文辑录了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大的藏事。王海燕、喜饶尼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西藏热振摄政的关系》,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24卷第6期,热振摄政倾心内向,中央政府支持热振摄政,这对中央地方关系良好发展提供了保障。刘茗:《蒙藏委员会在蒙藏施政的积极作用》,载《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23卷第1期,蒙藏委员会成立后,调查边情、服务决策,宣慰致祭、沟通中央地方,处理蒙藏重要事务,团结地方政教人士,促进蒙藏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石硕:《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载《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第1页。以详实的史料辩驳了西藏在民国期间是独立状态的谬论。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以治藏议案为中心》,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9月,第12卷第3期,第41页。1938-1948年间的国民参政会是这一时期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民意机构,此文对理解国民参政会的各项治藏议案作了整理分析,认为其中合理成分对今天有参考价值,议案对国民党政府的治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交者不光藏族参政员,还有其他民族地区同胞,说明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关心。龙珠多杰:《评析民国时期中央三次组团入藏的意义》,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19卷第1期,第7页。此文述评了民国时期中央组织的甘肃代表团、黄慕松代表团、吴忠信代表团三次入藏及其意义。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载《民国档案》2003年2月,第105页。此文简单叙述分析了第三次康藏纠纷。姜东进:《浅析南京国民政府对第三次康藏纠纷的政策》,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29卷第6期,第32页。此文浅要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对第三次康藏纠纷的政策。徐铭:《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初探》,利用各种材料叙述了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赵云田:《清末川边改革新探》,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总第59期),第38页。叙述了清末在川边进行的政治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王秀玉著,刘源、尼玛扎西译:《清末川康战事:川西藏区改土归流的前奏》,载《民族学刊》,2011年2月,总第4期,第6页。此文叙述分析了清末川康地区的改土归流背景。李茂郁:《试论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叙述了清末川边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徐百永:《试论热振事件及对国民政府治藏事务的影响》,《西北民族论丛》,第七辑,第153页。此文叙述了热振事件及国民党政府处理不当对国民党治藏的不利影响。   二、从地方角度
  周伟洲:《1930-1933年西藏与康、青战争之研究》,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第1页。此文对1930-1933年西藏与西康、青海的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做了叙述,并叙述英国在此次战争中扮演的反动角色,最后分析了此次战争的历史根源、性质及影响。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载《安徽史学》2007年第6期,第79页。此文认为,在1930年代的康、青、藏边界战争中,相关各方均在不同程度上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操弄着战争,结果是康青军阀更进一步扩充和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西藏地方失去了1918年所占据的康区大片土地,国民政府的一些边疆议题由于康青藏地方势力未完全由中央彻底控制,而未能取得完全效果。何洁:《1932年康区格桑泽仁事件浅析》,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3期,第21页。该文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康区与藏区的关系、蒋介石中央政府与康区的实际统治者刘文辉之间的矛盾、格桑泽仁与刘文辉的宿怨等层面考察格桑泽仁事件的政治背景、失败的原因以及事件产生的影响。周伟洲:《1932年至1933年西藏的政局》,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第33卷,第48页。该文论述了1932年至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前两年西藏政局对康、青战争的影响、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公开信发布、西藏两大活佛系统之间的论争及国民政府的调解、九世班禅喇嘛返藏问题等,从这些事件中讨论了西藏局势。朱文惠:《1912-1940年康藏纠纷的多方对话――以康巴观点为例》,载《中国藏学》2011年第S1期(总第95期),第24页。此文主要借用相关史志、民族志、州县方志、官方档案、官员日记、军委会边政资料、调查报告及相关人物的口述历史访谈,从相关各方的利益、动机、策略、手段、目的等多个角度,对1940年以前康藏之间发生的3次纠纷的成因及背景条件作了探讨和剖析。尤其注意分析底层百姓的态度对康藏纠纷的影响。段金生:《30年来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研究综述》,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9月,第20卷第3期,第138页。对30年来国民政府对边疆地区,包括西藏地区治理的相关研究论文做了综述。黄天华:《第三次康藏纠纷再研究》,载《历史教学》,2009年第10期,总第575期,第43页。此文探讨了第三次康藏纠纷与当时西康地区发生的格桑泽仁事件、诺那事件、甘孜事件及班禅返藏和西康建省等大事的密切联系。吴彦勤:《对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三份文电年份的订正》,载《民国档案》2004年1期,第134页。根据文电中内容订正了其标注时间。程贤敏:《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第27页。本文叙述分析了清末康区改土归流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过程和积极效果。黄天华:《国家建构与边疆政治:基于1918-1918年康藏纠纷的考察》,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3期,第150页。该文以1917年康藏纠纷为中心,探讨北京政府,四川、川边、西藏等地方当局及英印之间的互动博弈,进而总结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干涉。郎维伟:《国民政府在第三次康藏纠纷中的治藏之策》,载《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81页。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在第三次康藏纠纷中的政策。张永攀:《黄慕松致祭达赖与喜马拉雅之旅》,载《世界知识》,2010年4月,第66页。叙述了黄慕松致祭达赖的历史事件。陈立华:《简论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历史作用》,载于《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总第86期),第15页。此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设立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分析,简要叙述了这一机构作为民国时期中央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一个方面发挥的历史作用,评价国民政府西藏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王川:《近代康藏史上的“大白事件”及其解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9卷第2期。此文分析大白事件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政治势力、西藏与西康、青海等地方的参与对此事件的影响。王川:《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西康建省及其历史意义》,载《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23卷第1期,第36页。此文勾勒了近代以来西康省的建立过程,指出西康建省是国民政府为加强康藏关系治理康区、反对西藏自治、巩固西南边疆与西南国防,建设抗战大后方的重要举措,对以后四川西部及周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天华:《刘文辉与甘孜事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3月,总第211期,第33页。该文叙述了1939年12月甘孜事件及刘文辉在其中的角色。马宣伟:《刘文辉与西康建省》,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5期,第64页。叙述了刘文辉与西康建省的经过。土呷:《论昌都地区在推进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载《中国藏学》2010年第3期,第30页。此文研究了昌都地区的历史演进过程和丰富文化内涵,探讨了昌都在推进西藏归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作用。任新建:《论康藏的历史关系》,《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总第68期),第85页。康与藏虽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因历史、地理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区别,两区在地缘上唇齿相依互相影响,在政治经济上又各自分立,在文化与宗教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那种将康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之说,显然与事实相违背。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7月,第28卷第4期,第95页。此文梳理了从1906年清末筹划川滇边区、1925年民国北京政府设立西康特别行政区到1939年1月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西康省政府成立的过程,分析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彝各民族的团结,对巩固西南国防和抗战大后方基地的积极作用。桑丁才仁:《民国初期川陇两省就隆庆(囊谦)归属问题所引发的纠纷》,载《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总第77期),第51页。此文分析了川陇两省在民国初期就隆庆(囊谦)等地方的归属问题发生的纠纷,并分析了其影响和马麟在此纠纷中的出现。刘国武:《西康建省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31卷第2期,第103页。此文叙述了西康建省的经过,分析了西康建省的积极影响。黄天华:《西康建省述论》,四川师范大学2002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叙述评论了西康建省的经过。王海兵:《西康省制化过程中的权力博弈(1927-1939)》,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9月,第18卷第3期,第19页。此文将南京国民政府期间西康建省运动置于各种势力的角逐中加以考察。   三、从宗教角度分析的文章
  汤池安:《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遗嘱”辨析》,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第94页。叙述评论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去世前的一封公开信。喜饶尼玛:《论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理嬗变》,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第24页。此文叙述了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迫于形势与英国周旋,到后期表明内向的转变。辛补堂等:《反帝爱国维护民族团结的九世班禅》,载《山西文史》,第26页,讲述了九世班禅的反帝爱国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事迹。韦刚:《评达赖十三世――土登嘉措》,载《西藏研究》1987年第二期,第15页。此文述评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尤其是其两次离藏避难。赵海军:《清末民初十三世达赖喇嘛对中央政府态度转变及原因》,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26卷第8期,第81页。此文分析了清末民初十三世达赖喇嘛由亲向清中央至独揽西藏政教权力的转变及原因。赵云田:《清末民国中央对蒙藏施政研究述评》,载《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第76页。此文概述了关于清末民国时期中央对蒙藏施政的研究。罗布:《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失败原因探》,载《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二十一卷第3期,第52页。此文叙述了达赖喇嘛在西藏实行新政改革运动,及因为西藏社会的惰性和各种局限性,此运动取得了较为有限的成果。周伟洲:《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上层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载《西北民族论丛》(第七辑),第130页。此文叙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上层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张发贤:《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前后的历史问题》,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0卷第4期,第28页。此文叙述了国民政府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的经过。马守平、喜饶尼玛:《国民政府“班禅问题”得失谈》,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28卷第2期。1923年冬,九世班禅离开西藏,东来15年,九世班禅积极与国民政府联系,为西藏问题的解决做了诸多贡献,国民政府因此加快解决西藏问题的步伐,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努力和成绩,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一定失误。马守平、喜饶尼玛:《试析国民政府支持九世班禅在内地活动的历史内涵》,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页。1923年之后,班禅大师在内地积极活动,国民政府支持其活动,是在遵循历史旧例基础上,平衡西藏两大活佛系统,也是维护班禅大师固有政治和宗教地位的合理举措。
  四、从帝国主义侵略角度分析的文章
  唐洪波:《康青藏战争与英国的侵略活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总第61期),第59页。该文分析了1930年至1932年英国侵略导致的康青藏战争纠纷经过及结果。许广智:《论清末民初英、俄帝国主义一手炮制的“西藏独立”阴谋》,载《西藏研究》2009年10月,第五期,第1页。此文叙述分析了英国第二次武装侵略西藏之后,由于西藏人民的反抗和达赖喇嘛避免被英国胁迫出走内地,英国转为拉拢达赖喇嘛培植西藏亲英势力,制造西藏独立闹剧,并因为西藏广大爱国群众和上层人士的反对及达赖喇嘛认识到英国的侵略本质之后心向内地,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英国阴谋失败。孙宏年:《民国初年滇、川、藏之间关系及其影响――以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稳固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40卷第6期,第16页。此文叙述分析了1912年至1919年间,英国加紧侵略中国西藏,西南边疆危机加深,滇藏、边(康)藏、川藏关系成为中央政府决策西藏问题的因素之一,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抵抗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完整。陈崇凯:《民国历届政府反对分裂、维护对西藏主权的斗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第15页。此文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孙中山、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等历届民国领导人及中央政府坚持维护西藏主权的斗争,有力地驳斥了境内外分裂势力编造的民国以后“西藏独立”的种种谬论,证明西藏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赵艾东:《美国传教士史德文在1917-1918年康藏纠纷中的活动与角色》,载《西藏研究》2008年12月,第6期。文章利用《史德文传记》等英文资料,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发现了史德文促成边军驻巴塘分统刘赞廷与藏方营官色新巴于江卡议和,其后又赴昌都治疗汉藏伤兵的事迹。喜饶尼玛:《民国时期的西藏地位刍议》,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一九九五年第二期,第97页。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及中央历届政府和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的态度,论证了西藏虽然在此时期与中央关系出现了不正常现象,但是,虽然英国不断挑拨,十三世达赖喇嘛始终没有宣布西藏独立,并在各种场合下表示了倾心内向的态度,尤其是其晚年识破了英国人的野心,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为实现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正常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刘国武:《南京政府对康藏纠纷的定性及解决措施分析》,载《史学集刊》,2004年4月,第2期,第33页。南京国民政府将1930年爆发的康藏纠纷定性为地方性冲突事件,反对英国插手干涉,把解决康藏纠纷与恢复对藏主权、巩固西部边陲结合起来,决定用和平方式谋求纠纷的迅速解决,甚至可以做出让步,此次纠纷的解决过程是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良好互动。杨公素:《所谓“西藏独立”活动的由来及剖析》,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第26页。分析了西藏独立活动因为英国侵略而产生及1959年最后失败,西藏农奴制度结束的过程。张永攀:《英国侵藏的最后十年(1937-1947)》,西北大学专门史2003届毕业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此文分析了英国在这十年侵略中国西藏的主要内容,即侵占中国9万平方公里领土,破坏中国对西藏的主权,阻碍中国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正常化,培植西藏地方分裂分子,鼓动其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5626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