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当代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生存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佳佳

  [摘 要]生态博物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的一个较为新颖的博物馆理念。在我国,这种形式博物馆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目前已有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超过十余个。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例,从其具有的特殊性出发,试图阐述中国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延伸,并创造性提出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最早提出。乔治・亨利・里维埃是这样定义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同时,“生态博物馆也是一面当地人用来向参观者展示以便更好地被人了解,使其行业、风俗习惯和特性能够被人尊重的镜子”,其特征是“将人类置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用野生、原始描绘自然,但又被传统的和工业化的社会按照其自身的设想所加以改造”(1)。随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和法国政府分别针对这个定义,提出了部分修改。最终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出的权威定义是: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与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其代表的某个区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从这些不断更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它在实践中不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思想。综合国外关于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结合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国情,国内学者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概括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从而使人与物语环境处于固有的生命关系中,并和谐向前发展的模式。”(2)1995年在贵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在广西、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又建立了几座生态博物馆,这些地区具有经济落后、文化丰富等特点,在这里建造的生态博物馆,承担着保护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蒙古族、汉族等多种文化的任务,中国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资源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3)。目前几乎中国所有的生态博物馆基本都是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保护当地原生态的生态环境来建立一个有共同的语言、服饰、节庆日子,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文化社区。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依托,以“孙中山出生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而建立的纪念馆。其建设生态博物馆与其他生态博物馆相比具有如下二点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程度高,对外交流频繁。
  我国现有的生态博物馆几乎无一例外都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远离城市,与外界隔离,大多仍然生活在自然经济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中。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距中山城区约20公里,距广州城区约90公里,距澳门约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同时因为翠亨是一个华侨村,村民们多到美国檀香山(位于美国夏威夷)打工,因此受外来文化影响较为广泛,是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与先进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碰撞的典型性村庄。
  第二,社区居民精神追求高,自发参与度高,主动意识强。
  在少数民族村寨中建设生态博物馆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种超前行为,他们并没有身为本地本族特色文化传承人的自觉性,不是从精神追求层面去保护那些传统文化,只是被动地延续。但在翠亨,因为地理、经济等各种原因,一部分村民到港、澳等其他城市甚至国外发展,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以和孙中山出生在同一个村庄为傲,对保护其出生和成长时的环境也是不遗余力;还有一部分村民本身就在孙中山故居工作,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也会比较明确。总体而言,翠亨本地村民具有文化保护主动性,发自内心希望当地传统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的。同时,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其他生态博物馆相比也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整体环境保护的比较好,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开发,仍然能看见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其他生态博物馆相比也是存在差异的。首先,一些生态博物馆一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楼堂馆舍,它们可能是一个社区、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地点;展陈上可能比较开放,建筑内部的陈设规划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被考虑;思想上更注重原生态环境、群落等;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是依托建筑物而做的实物、实地保护,某种程度上未能展示原貌,而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去进行故居以及整个翠亨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意识的去走生态博物馆的路线,抽象来说是思想意识形态作用于实际行动的具体展示。其次,中国很多生态博物馆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境地。前文已经提到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大多建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而生态博物馆的设立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的同时就会带来破坏,这又与初始的保护这些地区原生态环境的理念相冲突,因此究竟是发展还是保护是目前中国所有生态博物馆面临的困难选择题;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因为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个前提基础上的保护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在以后的发展中只要注意周围环境的相匹配,其自身并不会受到破坏性的影响。
  正是由于以上分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其具有的独特优势性,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怎样才能在保持传统博物馆所具有的收藏、研究、教育等社会功能的前提下,走出我国新型生态博物馆建设道路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指导性。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一直倡导一种在守旧中创新的道路。所谓守旧当然不是指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指一定要保护好文物和故居环境,绝不随意改变翠亨村原有风貌,对整个翠亨村的民房采取原状原址保护得方针,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孙中山出生和成长时的社会环境。所以大家到孙中山故居参观,不仅仅可以观赏孙中山先生自己亲自设计的二层小洋房,看到他亲手种植的酸子树,还能看到他读书时的私塾、和他一起革命的陈兴汉、陆皓东故居等等,大大丰富了参观的内容。与此同时,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不断更新其管理理念,积极主动的引入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利用翠亨村的地理优势,在孙家祖耕二亩六分地的基础上利用翠亨村的农田开辟出一块“农业展示区”。在这个区域中,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碰撞,珠三角典型的桑基鱼塘模式以及家禽饲养区在这边都可以看到。这块区域在进行农业生态展示的同时还发挥了社会教育职能,每逢春种秋割之际,一些家庭就会带着小朋友来这边参加插秧、割禾等活动,在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这种传统的耕种方式不仅仅能带给大家劳作的乐趣,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除此以外,该区域还开发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将中山市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典型展示,并邀请一些传承者来进行现场表演,让大家重温即将流逝或者已经失传的传统文化和技艺。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传统固态、局部保护到动态、整体保护以及从传统的重“物(文物或物品)”到重“人(传承人)”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与生态博物馆的某些理念都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农业展示区可以说是典型生态博物馆的一个小型示范展示区。至此,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达到了一个程度上的完美契合。   从翠亨孙中山故居这么多年发展的实例,我们可以尝试简单归纳出生态博物馆生存需要的几点条件:
  一、博物馆本身要去创造条件
  这个条件的创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的条件主要是指需要得到国家、省市等政府部门的支持,职能部门的干预会使很多举措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微观的条件就是指博物馆本身要去有意识的创造生态博物馆存在的条件,当然我们不能为建而建,而是要懂得巧妙的利用自己本身已经具有的优势。例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以翠亨村的地理位置为优势,开发出一块独具特色的生态保护区,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参观内容,而且保护了博物馆周边的环境,为大家来博物馆参观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范围,将其定义进行延伸,将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二、博物馆的经营理念要新
  生态博物馆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念,在当代国情下,建立一种无建筑物承载的纯粹乡野环境类型的生态博物馆,受到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是不容易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转化一下思维,我们可以在以建筑物为载体的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一个生态博物馆的展示区域。它可以是一块农业展览区,也可以是在一台电脑上的情景模拟,甚至可以是一张博物馆周边环境的示意图。我们要使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丰富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内容。
  三、博物馆的经营方式要创新
  传统的博物馆经营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生态博物馆,因为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范围更加广泛,它宣扬的是发动整个社区所有的力量,动员所有的居民共同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保护中。所以在进行生态博物馆的机构设置时,上行下效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应当采用一种更加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博物馆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管的作用,只是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一个纽带,真正参与其中去保护环境的应该是当地居民。
  当然,孙中山故居能走生态路线也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具有翠亨村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中国很多博物馆不是不想走生态博物馆的路线,而是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走这条路。那么,在传统博物馆基本普及的中国国情下,我们可以以这些传统博物馆为媒介,适当的融合生态博物馆的某些理念,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开创出一种传统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互相为依托的双赢局面。笔者认为也许这才是生态博物馆与中国国情结合的最好道路。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中国博物馆》2001(2)
  [2]苏东海:《中国生态博物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3]胡朝相:《关于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区第七次大会中方主题发言及论文文集》,2002
  [4]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2005
  [5]余青:《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6]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中国博物馆》1996,11(2)
  [7]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概述》,《中国文物报》2001-6-13(1)
  [8]赵东:《对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一些看法》《商业文化・社会经纬》2007年10月
  注释:
  (1)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1996,11(2):7-10.
  (2)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概述[N].中国文物报,2001-6-13(1).
  (3)赵东《对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一些看法》《商业文化・社会经纬》2007年10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6329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