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光辉

  摘 要:新媒介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更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极强的参与式特色。参与式媒介文化对媒介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发展要关注技术与知识、批判与保护、以及共建与共享三个核心问题。新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参与式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常态,媒介素养发展三个核心问题则是确保这种常态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媒介素养这一动力的作用,未来媒介素养发展要坚持三个超越,即超越保护、超越个人和超越本土。
  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参与;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76-02
  基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介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新媒介在人们生存过程中的作用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状态推动着信息传播的发展。
   与此同时,新媒介发展推动的参与式文化环境的形成更是突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下的种种羁绊,全球性的文化参与活动正逐渐成为新媒介传播活动的常态。参与式文化推动着媒介素养的重点从个人表达转向社区参与,而新媒介素养几乎全部与通过合作和网络人际关系发展起来的社交技能有关。新媒介素养的这些技能立足于学校课堂所教的传统素养、研究技能、批判分析技能。
   一、媒介素养发展三个核心问题
   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有了新的内涵,媒介素养的发展自然也有了新的特征。综合来看,媒介素养的发展集中在技术与知识、批判与保护以及共建与共享三个核心问题上。
   (一)以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的媒介素养
   应该说在旧媒介环境下,关于媒介素养人们更多地从知识层面强调人们要具有接触、选择、分析、判断、评价和发布媒介信息或者媒介作品的能力,而对于媒介技术层面的关注则要简单得多。随着人类进入以互联网技术推动的新媒介时代,媒介技术在媒介素养发展中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参与式文化活动中,掌握有关媒介技术层面的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是否能真正融入参与式文化活动中。新媒介环境下,媒介技术同媒介知识一样,成为媒介素养的基础。
   从旧媒介到新媒介,媒介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各种状态,这给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带来了各种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媒介素养视角下的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传播技能。
   媒介使用技能作为一种媒介工具的使用能力,是一种工具性的、与媒介及其相关知识紧密相连的技能。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环境中,除了能使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之外,还要求人们能使用众多的应用软件,从而能具有为了某一专门任务或者战略而使用数字工具与软件的技能。
   媒介传播技能是应用知识和运用实际经验来实现解读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目标,从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欧洲议会与委员会在2008年发布的有关文件中提出媒介传播技能包括:与应用具有逻辑性的、直观的和创造性的思想有关的认知技能,或者与动手能力、应用方法、材料、工具和设备等的实践性技能。事实上,媒介传播技能主要帮助人们有效地获取媒介信息,以及如何传播媒介信息。
   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传播技能从技术的层面成为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基础内容之一。对媒介、信息传播本身来说,其发展过程犹如知识生产一样,呈现出所涉及学科之间的同质化与异质化特征。媒介素养也是知识生产同质化与异质化特征的综合表现。比如,从经济层面来看,具有新闻传播、媒介产业与经济等学科与媒介所有权有关的知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所传递的经济价值诉求;从政治层面来看,了解和掌握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媒介内容中的话语传播;从文化层面来看,作为知识的媒介素养,知晓有关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借助媒介传播的文化以及借助媒介传播文化;从教育的层面来看,作为知识的媒介素养,借助教育学等的相关知识,人们才能更好地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媒介素养。
   由此看来,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都是媒介素养发展必不可缺的基础,只有从技术层面掌握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传播技能,并将其与知识结合使用,每个人才能真正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化生活。
   (二)以保护与批判为一身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发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免受媒介的不良影响。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媒介素养最初要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这使得在媒介素养发展之初便将如何减少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特别是不良影响)作为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由此也成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David Buckingham1998年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一文中谈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时指出:1933年,F.R. Leavis等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开展大众传播的教育提出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闻、流行故事和广告等大众传播内容,传承传播一个国家的语言、价值观等。从这个不难看出,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武装”学生去辨识和抵制大众媒介中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影响。这便成为后来媒介素养发展成形中的“免疫”范式。
   此后,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研究和流行艺术,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屏幕教育,“批判”范式逐渐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流范式。批判学派强调了具有媒介素养的人在与媒介及媒介信息的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过批判性视角比较关注媒介及媒介信息中的负面内容及其影响,忽略了媒介使用者在使用媒介时自身的免疫能力。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接受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媒介产业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环境正悄然而快速发展起来。    新媒介环境推动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变化,更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参与传播广度与深度的加深。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之下,信息传播给人们带来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从而帮助人们“免疫”和“批判”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进而更好地参与信息传播就迫在眉睫。David Buckingham提出的超越保护主义在新媒介环境下有其自身的内涵,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实现保护人们有效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诉求。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新媒介环境下海量信息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有效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人们更好地、批判性地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新媒介环境下集保护与批判于一身成为媒介素养的新常态。
   (三)以共建与共享为目标的媒介素养
   互联网时代中新媒介逐渐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介发展所建构的参与式文化环境成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参与式文化中,新媒介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消费环境,由此过去那些规则从而失效。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剧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全球化、数字革命、大规模迁移以及气候不稳定的前景等事关全球的现实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经济、传播、安全、文化认同、公民身份和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络技术构建起的“地球村”让全球各地的人们生活在现实和虚拟的两个世界里。时空界限因为这种变化而重新整合,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媒介文化也随之而走向新的发展之路。在这条发展之路上,共建共享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推手,也成为媒介使用者应该拥有的媒介素养。
   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全球面临着新媒介秩序带来的新问题:“权力和影响远远超过单一民族――国家媒介的跨国媒介组织的出现”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强意味着当今世界联系更加紧密”[1]。这两个新问题实际上对于全球共同文化的共建共享,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共建共享的媒介素养推动之下,媒介使用者在全球构建起一种多元与趋同共存的媒介文化价值体系。
   以共建为目标的媒介素养实际上涉及媒介产品生产问题。从媒介素养角度来看,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介的参与互动特征进一步增强,媒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个媒介使用者都成为媒介信息传播的中心,基于媒介与互联网技术的合作型问题解决模式正逐渐发展为媒介文化产品生产的常态。长期以来的传授分明的媒介文化产品生产者与媒介受众之间的关系开始模糊,媒介使用者或许是新型传受关系下传受双方共同的称呼。
   以共享为目标的媒介素养则涉及媒介消费问题。媒介内容的不断增加带来的并不是媒介消费的多样化。从媒介素养的角度来看,媒介使用者在媒介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定型观念往往会对他们较全面地认识世界造成影响,而要消除这些定型观念的影响,提升媒介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有助于他们在进行媒介消费时有更强的辨别能力,避免形成片面的观点,加深相互理解,促成文化间的对话,推动共同文化的共建。
   二、结语
   新媒介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方方面面。对媒介素养来说,新媒介的发展也在发展着其内容与模式。同人类文化的发展一样一直以来坚持着传承与创新,媒介素养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这种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坚守知识为基础的同时融入技术这一推动力,实现保护的同时拥有批判的意识,参与中共建和共享我们共同的文化世界。新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参与式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常态,媒介素养发展三个核心问题则是确保这种常态的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媒介素养这一动力的作用,未来媒介素养发展要坚持三个超越,即超越保护、超越个人和超越本土。
  参考文献:
  [1]尼克史蒂文森.文化公民身份――全球一体的问题[M].王晓燕,王丽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7770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