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东方文化之根思东方美学之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春景

  我国学术界对于“东方文学”的研究从五四时期开端,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其真正勃兴是源于2000年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兴起之后,更多的东方裔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获奖者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这一研究视角恰好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席卷全球的后殖民文化理论重合,殖民问题、民族问题、历史视角和文化冲突都是东方文学中的敏感话题,进而把整个东方文学的研究方向带入到国际视野中。齐园博士、刘静教授、贾华副教授的新著《东方文学创作研究》(受到河北省社会科学资金项目资助,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把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东方文学结合在一起并进行梳理和解读,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首先,该著作按时间顺序对上古至当代的东方文学进行梳理,用大量的作品和详尽的文本分析建构文学史线索。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从文艺复兴开始落后于西方文学,现有我国高校中文专业东方文学史教材和课程的侧重点大多是古代文学。 然而从历史事实看,东方各个民族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纵然经受了痛苦的蜕变过程,但是其文学创作也在西方文明强大的冲击力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展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在课程内容上,近现代时期的文学成就讲得不充分就不能完整地体现出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从而对东方文学的整体评价缺乏公允。因此,该著作有其作为高校东方文学史教材的实用性。
  其次,该著作从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入手论述其悠久性、民族特色、发展历程,挖掘出东方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宇宙观、内倾化思维和伦理关系基础。东方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都颇为类似,古代源起于大河文明,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困难和挫折,《东方文学创作研究》把基于共同经济、政治、历史背景下而形成的东方文化特征总结为东方文学的“文化潜质”,并由此引申出东方文学的美学根源:生态美、灵性美、情境美与宗教、世俗的矛盾统一。该书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可资借鉴的学术意义。
  再次,《东方文学创作研究》在部分章节中有意识地以后殖民主义视角切入进行作品梳理和文本分析,不仅关注东方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以及从中衍生出的传统诗学,而且关注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何种方式处理西方文化的侵袭,最终以什么样的形态与本民族文化互溶。20世纪之后的东方文学在当今的东方文学研究领域中还有大量的空白和缺失,尤其是东方裔的英语创作,无论从创作语言、文化身份和阶段性流变方面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从已有成就来看也是把东方文学推向国际文坛的最佳途径。该著作对于这方面内容的重视是对东方文学领域的补充性研究,具有创新价值。
  总之,《东方文学创作研究》跨越历史、社会、哲学、语言等相关学科,涉及到流散写作、民族主义等热点话题,用理论解释文本,以具体的创作梳理为文学史的阶段性变化提供依据,并总结规律性特点,始终以东、西方文化交流作为宗旨,在阐述东方文学的同时以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作为潜在参照系,一方面认清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学的历史边缘性,一方面探讨冲击西方中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东方文学和东方文化的研究而言不失为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7813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