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刻铜墨盒,最后的文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俞 莹

  在文房器玩中,刻铜墨盒迟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1)才姗姗出现,是最晚出的一项,可称是“最后的文玩”。到了光绪年间(1862-1875),所谓“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砚石寥寥”(震钧《天咫偶闻》)。事实上琢砚艺术到了乾嘉之后便一无可观了,而刻铜艺术的异军突起,填补了文房工艺美术后继乏力的空白。民国年间,有人曾把北京刻铜墨盒和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墨水笔的日益普及,毛笔逐渐退出了一般百姓的书桌案头,墨盒的生产也日趋式微,刻铜艺术更几乎成了绝响。
  墨盒主要是用来贮存墨汁的,一般在墨盒中会置以丝棉、海绵之类,让墨汁充盈其间;墨盒盖内往往有一石砚板,用于吸收潮气,又可作舔笔。由于贮存的是液体,所以对墨盒制作的密封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墨盒内胆大都为紫铜所制,外壳以白铜为多,也有黄铜、紫铜等。有一种白铜因熔合了锡、银等成分,感觉特别银亮,俗称银白铜。器盖除了白铜外,还会镶嵌黄铜、紫铜构成别致图案,俗称二镶、三镶,较为少见。铜墨盒大小不一,有直径过二十多厘米的,也有仅二三厘米的,一般都在十厘米左右,有的还有二至三层叠盒。器型以方、圆为主,也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如椭圆、三角、六角、八角、菱形、双钱、书卷、扇形等。一般来说,器型越是奇巧,制作难度相对来说就越大。
  铜墨盒最受人关注的,除了器型之外,便是其錾刻艺术了。刻铜题材包括绘画、书法、图案种种,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深则入木三分(仿石雕、木雕、砖雕);浅则细如发丝(仿汉代玉雕游丝工),有的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还有一种是采用照相腐蚀手法,极富变化。刻铜艺术当时使用领域很广泛,包括手炉、烟具、镇纸、印规等,但从未像墨盒上那样百花齐放,精雕细刻。当时还涌现出不少著名刻铜艺人,如同治、光绪年间的陈寅生(其店号名万丰)、民国年间的张樾丞(其店号名同古堂),许多墨盒的底部多留有制作店家的戳记。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乐意为墨盒制作提供画稿(画铜,即直接书画于素面墨盒之上),如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等等,更多的则是直接借用画家的作品,这也使得刻铜与名家绘画艺术结缘。除了名家绘画外,书法作品也是刻铜墨盒主要反映的题材,其中尤以蝇头小楷的微刻最为典型,举凡《兰亭集序》、《桃花源记》等古文名篇,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挥而就,浓缩在方寸之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此外以秦汉魏晋砖刻瓦当为表现题材的图案也层出不穷,饶富金石韵味。
  铜墨盒随着时代变迁,其反映的题材也充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举凡家事国事天下事、亲情友情世间情都有反映,当时墨盒还被文人学士、官僚要员作为馈赠佳品(有的是专门定制的),从其上下款的称谓、落款年代考察,则不难发现时代风云的流变轨迹。有的系出名人,更弥足珍贵。

  (责编 郭晓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89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