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的“陕北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 彬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个地方的音乐也会反映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和每个民族都体现出浓烈的地方及民族色彩。以陕北民歌曲调为主题改编创作的钢琴曲在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音乐文化、特殊的环境背景,使得作曲家和钢琴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的王建中所创作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正是以陕北民歌曲调――“信天游”为主题改编而成的作品,“信天游”那种单纯质朴、语言凝练、富有情趣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钢琴改编作品中展现无疑,凭着大家熟悉的旋律,流传非常广泛。
  作为改编自民歌音乐的钢琴作品,题材的选用自然要对陕北民歌的音乐进行移植。陕北民歌改编成的钢琴作品是对民歌的旋律进行完整再现的同时,将民歌的旋律再作钢琴化创作。作曲家们在题材的选用上并不拘泥于民歌旋律的本身,而是以民歌旋律为主线,运用各种改编和创作的手段对其进行挖掘和拓展。陕北地区的民歌朴实自然,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人民的生活和心理,具有很强的叙事性,钢琴家和作曲家恰恰利用陕北民歌的这一特点进行创作。例如王建中于1973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它的取材源于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编词编曲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钢琴作品的主题――第11-21小节,虽然通过对民歌主题旋律的形象模拟,但他们取材却源于陕北民歌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的曲调。“信天游”的形成来自于陕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艺术化,它的旋律优美动人,曲调明亮宽广,运用了陕北高腔的高亢激烈,流露出朴素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在题材的选用过程中不仅仅选用了民歌的旋律素材和陕北民歌的曲调特征,而且还在编创和演绎中模仿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以体现出民歌的韵味。正因为题材的选取为我国大众所了解与熟悉,他们就更为容易从音乐中感受钢琴演奏所表现的内涵,从而能够轻易地进入欣赏状态。
  “中国音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性特征,使空间的形态时间化。其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将其曲调单线化,使音乐以线型轨迹向前‘游’动,于是便有了中国音乐最常用的横线性的旋律思维。”《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主题就是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基本曲调简洁,多以中国传统作曲技法中的变奏、派生、展衍等渐变性手法为主。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第二主题的变化第44-108小节的对比就十分明显。
  从旋律发展的手法上看,《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突出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渐变性上从重复中得以实现。“重复对音乐美的创造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重复,就没有音乐”。音乐的主题首先是在高音区的旋律展示,紧接着让主题旋律在低音区出现形成鲜明的音区对比。与此同时还应用了“加垛”重复――是指用一、两个短小的核心音调,在同一音高上多次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曲调发展手法。这种多次重复的“垛”一般都用在字多腔少和节奏紧凑的部位,以形成对某一局部乐思的发挥和结构的补充,具有展开型功能,这正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创作结构相似。随后运用我国民间常用的“加花”重复――属变化重复范畴,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变奏发展手法,让主题旋律的骨干音上运用各种不同的装饰音对曲调进行装饰。重复的运用在音响上不仅有着强调作用,还能够促使音乐层次更清晰、布局更合理。
  中国音乐的节奏律动主要是由旋律自身的节奏构成,旋律部分大多无明显的脉动性节拍重音。非规整性的节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大量存在。信天游,像一块与天地同大的吸水棉,紧紧覆盖于生活之上,聆听着人们心灵深处发出的颤动着的声响,成了记录陕北人民生活,记录陕北人民思想感情的总谱。信天游――一架高效能的机器!我们将信天游与生活的这种关系及它在反映上的特点概括一下,那就是近、广、深,再加“随意性”和“及时性”。《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的非律动性节奏描绘非常丰富,拍子的变化非常之多,打乱了节拍的重音和节奏的律动性。
  散板、规整拍子、变化拍子的交替运用改变了节拍重音有规律的出现,更能体现出了同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一样的苍茫、浑宏而又粗犷奔放的艺术风格。
  再者,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的红艳、一道、打颤后面又加了一个双音叠词,虽没有实际意义,但当加入双音叠词后可以使其表达就显得更亲切、更细腻、更具陕北语言特色。
  因“信天游”中的旋法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发出的声音高亢、悠扬, 所以在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作者用了许多的切分节奏,其目的是要在如歌的旋律中增加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从而给人更多的热情感受。切分多在内声部、低声部, 在弹奏时要表现的优雅自如,力度过大或不足均与信天游的特色产生差距。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在调式方面是五声性体系与大小调体系并存。由于三度叠置结构原则自身的合理性,我国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三度结合与二度四度五度结合同在,和声连接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的情况。这种和声特点是广大音乐家教育家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符合中国音乐风格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并在音乐表现的深度和特色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和声语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五声性的七声调式的作品,它运用非三度的纯四度、纯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结合,无论作为旋律陈述方式还是作为伴奏织体,均体现出与三度六度结合音响效果所不同的民族音乐韵味和东方音乐色彩,当全曲第三部分再现时,F角调式却综合了F宫调式的因素,采用了A音代替A,使和声色彩明亮,凸显乐思新颖。
  钢琴改编曲,通常都是选取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或者可能被公众普遍喜爱的旋律给予改编。那种大多数听众尚不了解而且也不大可能被他们喜欢的音乐材料, 除非有特殊需要或目的, 则很少有被改编为钢琴曲的。由于旋律是听众已经或便于被他们熟悉、喜欢的,而旋律又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意义的核心,听众以此为凭借、线索,就会很容易理解乐曲的艺术趣味,顺利进入欣赏和体验状态。与此同时,也就熟悉了各种钢琴织体和钢琴技巧的艺术表现涵义。
  作品的题材取自于陕北民歌――信天游,如何对民歌的模仿正是演奏者控制音色的目的所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使得“信天游”在演唱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色。在作品中结尾处十小节中出现的装饰音,就是对甩腔唱法的模仿。在演奏中,也要处理成像提气那样,装饰音要弹得灵活,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
  “韵味”是中国音乐审美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引子部分标有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散板”标记。在演奏时,全曲的旋律都不应严格按节奏来弹奏,可根据音符之间的长短规律进行稍自由些的弹奏,在韵味的处理上都应具备“信天游”极其舒展的特点。既然是由民歌改编成的钢琴曲,则必然要用吻合民歌的演唱方式来进行适合钢琴演奏法的方式方法改编。
  总之,在鉴赏钢琴作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要注重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意境和内涵,并充分利用钢琴本身所具有的多声优势,把中国民族器乐所不能展示的音响发挥出来,以民族的审美心理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更好地表现中华文化的神韵。
  
  (作者简介:邵彬,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