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迷与悟(外一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明生

  深山。古寺。
  当我远道而来,踏进这座古老的寺院时,残阳已从高高的佛塔尖上收起它最后一缕余晖,暮霭开始沉重,夜色已经苍茫了。
  这是一座地处五台山外、人迹罕至的寺院。圆空法师在这里已修行六十余年了。今天他身披绛红色僧袍,手捻法珠,口诵经文,腿依然跛着,在山门外的石径上踱步。我仔细端详:法师脸色红润,形容飘逸,长长的须眉已是纯白一色了,颇具仙风道骨。
  我上前双手合十,施行佛礼。老僧显然认出了我: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暮投深山古寺,是暂借一宿,还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我说,世事纷繁,红尘滚滚,想来这里清静几日,有许多问题想向师傅讨教,万望师傅不吝赐教。
  圆空法师领我吃罢斋饭,来到客堂,唤小僧沏上清茶,就自个儿端坐蒲团之上,闭上双目,手捻法珠,入定沉思。我坐在老僧身旁,竭力让自家那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把凌乱的思绪暗自梳理了一遍。
  敢问法师,人为什么会有烦恼?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老僧:爱欲是人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爱欲是隐匿于花丛中的毒蛇,它将毒杀贪欲者;爱欲是一条缠树的藤,缠绕着人,将人心中的善汁吸尽;爱欲是恶魔投下的饵,引诱人沉沦罪恶的深渊……
  爱与欲是人皆共有、不同于动物的本性,是人生奋斗的原动力。没有爱欲,万念俱灭,人生将暗淡无光,世界将失去生机。我认为爱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乱爱、贪欲。
  老僧手捧茶杯,目视杯中之水: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也是人的天性。恰如一个渴饮盐水者不能止渴一样,他永远不会满足。只能是越渴越喝,越喝越渴。将涂了血的干骨扔给一只饿狗,狗就啃住骨头不放,但最终只落得个疲惫与烦恼而已。
  有人说,幸福与痛苦如同一个往复运动的钟摆,幸福的幅度越大,痛苦的幅度也就越大。毕竟人在欲望中得到了一半的幸福和快乐。
  老僧连连摇头,不以为然,就慢慢讲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被强盗追逼到悬崖绝境,绝望中忽然惊喜地发现脚下的草丛中有一口古井,井边蔓藤丛生。他赶快抓住蔓藤往下滑,却看见井底有一条大蛇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他惊恐万状又无可奈何,只好紧抓蔓藤,吊在空中。这时,他抬头向上看,就见井口上有两只黑白的老鼠正在悄悄地啃咬蔓藤。同时,他发现头顶上方还有一个大蜂窝,一滴甘甜的蜂蜜滴落他的口中。这时,他忘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陶醉在蜂蜜的甘甜中,结果蔓藤被老鼠咬断。
  老僧说,这里的“强盗”与“毒蛇”就是指成为欲之根源的身体,“蔓藤”是人的生命,“两只黑白老鼠”是无情的岁月,“蜂蜜”就是眼前的快乐。
  我呷一口茶,细细品咂着老僧故事里的隐喻和禅意,就觉得飘飘忽忽俗身在慢慢地往下沉,坠入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里,一只大蟒蛇将自己的身子紧紧地缠住……“砰!”茶杯落地,一睁眼,身上惊出一身冷汗。老僧仍端坐在蒲团上,双手合十,纹丝不动。我说:请圣僧继续指点。
  施主不用惊慌,听我慢慢讲来。有一个人在一条河里泛舟,快活地顺流而下。站在岸上的人高喊:“不要往下流去啊,下游有漩涡险滩,还有鳄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站在岸上的人”就是先知先觉的佛陀。佛陀有至高无上的智慧,能洞见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相。佛陀说,众生执迷不悟,沉沦苦海,世代轮回。然众生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既然众生皆具有佛性,为何世间有贵贱、贫富之分,善恶、贤愚之别?我不解地问。
  老僧:众生的佛性被埋没在烦恼的尘埃之中,隐蔽了佛性之光,而彷徨于迷惑之途,执迷不悟。佛性就是清净本心,是佛的种子,是人类最优秀的特质,存在于各色人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佛陀的教法中,不分男女差别,唯以知佛性最为尊贵。一堆石头中可提炼出贵重的黄金。将心的矿石熔化,除去烦恼的杂质,在佛光的普照下,任何人都可以开发出相同的佛性。
  我略有所悟:那么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是一时被外界的迷惑之尘所遮蔽。但迷惑心毕竟是客而非主。正如一轮皓月暂时被乌云遮蔽,但并未被云所污染,亦不被云所动。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浮云一般的迷惑就是自己的本性。
  老僧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正是如此。
  如何才能拂去心灵上的蒙尘,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再现佛性之灵光呢?
  老僧:六道众生,置身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婆娑世界,充满苦难和烦恼;人一坠地就开始了苦役的一生。人生主要有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怨、憎、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众生所受皆苦,习以为常,反以苦为乐。然苦是与生俱有的,苦只是果,而非因。要想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就要守五戒十善,修六度万行;就要静其心,敛其欲,净其身,善其行。释迦世尊菩提树下悟道后留有十六字真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北宗禅祖神秀有偈语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只要苦修,佛性自现。
  如何修道,方得圆满?
  老僧:修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不拘泥于两极端,而常行于中道,方能善终,可得圆满。一根圆木漂流于大河中,圆木若不靠近左右两岸,亦不沉于中流,亦不登陆,亦不被卷入漩涡里,亦不从内部腐朽,这根圆木终会流入大海。入海,就是它圆满的归宿。
  这不等同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吗?我一边品着清茶,一边细细体味老法师的话,心头仿佛点亮了一盏莲花灯,蒙尘的心灵豁然明朗了。
  老僧收起法珠,睁开紧闭的双眼,从蒲团上起身。我赶忙搀扶法师,就觉得老法师飘飘然身轻如燕,根本不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他走到书案前,铺开宣纸,提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写下七个大字:“迷者凡夫悟即佛”,一语不发,送给了我。我久久端祥着这瀚墨淋漓透着禅意的偈语,如获至宝。此时,任何语言都是多余,寂静的禅房里,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感悟……
  大殿里的钟罄、木鱼、诵经声时紧时缓,有节奏地响着。月色如淡雾一般在古寺弥漫开来,杯中的苦茶渐渐品咂出一缕清香。
  佛性就在自己心中,修道何分在家出家?身在苦海,仍可心存佛境。迷与悟,惑与觉,佛与魔,其实就在一念之差,方寸之间。
  
  佛缘
  
  缘分,在字典里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与“缘”有关的词有血缘、姻缘、情缘、文缘、机缘,当然也有佛缘。
  佛家是一贯相信缘分的。所谓因果报应,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种下了得瓜的因缘,种下了得豆的因缘。机缘一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佛家弟子常有一句口头禅叫“万事随缘”。
  五台山普化寺住持妙生法师发现“仰天大佛”,即是他的佛缘。
  佛历2540年中午,妙生为筹建灵峰寺,登临古寺遗址平台,举目向清水河对岸的青山望去,顿时慧眼大开:展现在眼前的东部山体竟是一尊头枕普化寺、脚抵南山腰,浑然天成的大佛。妙生法师激动万分:多少年来身在此山中,而未识大佛,今日偶登灵峰古寺,山体现佛,岂不与大佛有缘?
  在我们俗人的眼中,所谓卧佛不过是一架普通的土石山体而已,而在佛家弟子眼里,山体就成为“历历旋螺发,长长眼睫毛,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隆唇丰,身体修长,双臂安置胸前,无比庄严,浑然天成”的仰天大佛了。这正所谓心中有佛,随处见佛;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妙生发现仰天大佛,感到其中有三个奇妙之处,可见佛缘非浅。
  其一,灵峰寺观佛之奇妙。“灵峰”二字乃妙不可言。灵者,万物之灵也。峰者,最高也。一个人的心灵境界达到最高的时候,自然见佛。此乃不到灵峰难识大佛真面目。
  其二,佛眼打开之奇妙。大佛出现,自然造化,形象逼真。尤其是眼部,一棵松树恰好形成佛的眼睫毛。此树为何恰好长到这个部位?或者说前些年树小时,即使身在灵峰又能看到怎样的一尊佛呢?妙生说,千年睡佛,恰好今日眼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部可看到佛的精神世界:仰观宇宙,感化众生,把“小我”升华为“大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其三,佛现东山之奇妙。清晨观佛,太阳总是从佛的头顶升起,光芒四射。释迦牟尼当年在讲楞严咒时,佛祖入定,众弟子看到佛祖头顶放无量光,遍满虚空,光中化现佛祖宣说神咒,二者恰好相吻合。妙生法师顿悟“三妙”绝非偶然,乃自然之造化。其实妙生慧眼识大佛,本身就很奇妙。他的师傅为何恰好给他取法名妙生?卧佛沉睡千年,台山僧尼代代,灵峰寺由盛而衰,为何未有人发现卧佛?是千年大佛等待着今朝妙生,还是妙生来世注定要发现大佛?真是奇妙无穷。
  妙生法师发现大佛,当时口诵佛号,心潮激荡,不能自已,忽就想起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之妙语,感悟眼前所见大佛,应尊为“仰天大佛”。于是“仰天大佛”就成为五台山的一大景观,闻名于世。由妙生法师募化重建的灵峰寺、万人观佛台目前正在加紧兴建。
  如今凡上五台山朝山拜佛者,清晨到观佛台瞻“仰天大佛”已成为游客信徒们必行的“早课”。在观佛中,有人惊叹“太像了”!这是他心中有佛,与佛有缘;有人摇头不以为然,那必定其心不诚,佛缘未到。
  其实,人的命运的归因不就在于机缘和偶然性吗?人们感谢或者诅咒最多的就是那种神秘莫测、忽然降临的机缘和偶然――一次良好的机缘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决定你的命运。牛顿偶然中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偶然中看到煮水的壶盖掀动,发明了蒸汽机;两个犹太男女的偶然遇合,结果产生了伟大的爱因斯坦;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孤悬于茫茫宇宙中?据科学家分析,地球就是宇宙大爆炸中的偶然产物……
  缘,是宇宙中张开的一张巨网;分,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交叉点。人与万物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在某点上交汇,就产生了缘分。宇宙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就有迁流变化――时序流转,生老病死,聚散流离都是无常。“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这是佛家洞穿世事、聚散无常的名言。
  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雪芹“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是人生无常;
  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世事无常;
  杜子美“时难年饥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是聚散无常;
  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青春无常;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时序无常;
  “玉树歌残王气尽,景阳兵合戎楼空”是盛衰无常……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生住异灭,生灭代谢,迁流不息――我们找不到永恒和常住。
  佛祖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古人云: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54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