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埃滋拉. 庞德诗歌的东方文化情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耿 芳 侯福莉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美国著名诗人埃滋拉・ 庞德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对其主要作品进行分析评述,阐述了庞德意象派诗歌中的东方文化渊源,及诗人庞德在中西文化传播中所起的重要重要作用。
  关键词:庞德诗歌意象派中国文化 中西文化传播
  
  埃滋拉・ 庞德,美国二十世纪著名诗人,意向派诗歌的创始人。庞德以其格调清新的诗歌,鲜明的意象表现手法,独树一帜的诗歌表现形式,开美国诗歌创作风气之先,如美国诗坛刮过的一缕清风,为美国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也在美国文学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庞德与意象派诗歌
  1908至1909年,庞德在伦敦期间,与其他一些英美诗人一起发起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运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意象派诗人在“宣言”中列出了三条创作原则:一 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事物;二 绝对不用无助与表现的词;三 至于节奏,应使用音乐性短句,而不要按节拍器的节奏来写。意象派诗人以这些原则为指导,从事诗歌创作,而庞德则是意象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在1913年发表的“诗集”告诫他的后人道:“不要使用诸如‘平静而灰暗的土地’这样的词语,它把具象和抽象的事物混合在一起,使得意象模糊。之所以如此,皆因作者未意识到自然事物本身已足以象征其本身”。[1]
  意象派诗歌的产生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 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到二十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退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 “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意象派诗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 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 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 ,只要展现而不要议论。 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其次,意象派诗歌语言简洁明了, 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 去掉修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辞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如庞德翻译李白《古风》中的“惊沙乱海日” 一句为 “惊奇,沙漠的慌乱,大海的太阳” ,其中虽不免误译,但语言的简洁明快也可见一斑。再次,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涵的感情融合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 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 。
  在庞德的诗歌中,《在地铁站》是意象派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The apparitions of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首诗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初读之下,并未觉得此诗有何特别之处,但细细研读便会觉得此诗的意境犹如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熙熙嚷嚷的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在潮湿的黑色沥青地面的映衬下,人们的脸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瓣;全诗用了三个生动的比喻,花瓣比喻人脸,潮湿而黑色的枝条比喻地铁站的地面;而幽灵比喻人脸的浮动。诗中的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中的花瓣并置在一起,完全是在匆忙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它就像一幅中国的水墨丹青,恬淡优美。这种描述方法恰似使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牵动我们的视线上下左右、忽远忽近、自然流畅地扫视各种景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从而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产生独特的视像审美效果。
  据庞德本人回忆,诗的灵感来自巴黎地铁站, 当时他写下了一首31行的诗,但觉得很不满意。 半年后,他将这瞬间的印象压缩到了15行,可是仍然觉得表现力欠佳。直到再过了一年,又将诗浓缩成两行,才觉得差强人意。庞德记述的是客观、外在的事物转化为内在、主观意象时的瞬间感受。庞德的这首意象派诗歌用词极简,意境幽远,与中国古诗的颇为神似。人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起王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千古名句来。
  二.庞德诗歌的中国情节
  在庞德的诗歌创作中,始终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传统观点认为,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开始于他到达伦敦以后。他先是在知名的东方学者劳伦斯・比尼恩影响下对中国和日本的绘画艺术有所接触,又在休姆的“诗人俱乐部”里了解了日本俳句。这些东方因素影响着他的创作:1911年的《巴黎地铁站中》被视为他第一首俳句式的作品,又是意象派的代表作。在此前他还写了若干首俳风的诗,一并被视为意象派作品的,内容却是汉诗极自由的英译,形同再创作,如《刘彻》、《效屈原》、《团扇歌,为君王作》等共七首,后同《巴黎地铁站中》一同收入1916年的《大祓集》(Lustra)之中。(注:但这些诗的创作皆在庞德接触费诺罗萨手稿之前,也即1913年9、10月之前。)1913年,庞德得到了费诺罗萨的汉诗直译手稿,读到了费诺罗萨的论文《作为诗歌载体的中国书面文字》,豁然开朗,认为费文充分表达了他追寻已久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从而倾心于中国古诗。费诺罗萨认为中国文字皆为象形图画之属,故叙事之际可直状目前之景,结句无需抽象的连接成份而关系昭然,动作与物象浑然一体。更有进者,费氏以为中国文字既属象形,则皆成隐喻,从此得窥万象本然。这正与庞德的现代主义观念不谋而合。庞德发现中国诗歌的过程,也就是他走向现代主义的过程。庞德在1934年出版的《阅读ABC》中, 进而阐述了汉语语言与欧系语言的差异:“在欧洲,如果你要求一个人定义什么东西,他的定义总是离开他完全知道的简单事物,它退进一个未知的区域,那是个更偏远并且越来越偏远的抽象区域。……”,而汉字的 “表意符号是基于每个人都知道的某种东西。”[2]
  庞德以孔孟之道支持自己的政治经济观点,以中国诗学支持自己的文学理论,他与中国的确有缘。此后1915年他出版《华夏集》,胜誉英美。在此后的《诗章》和其他诗作中,直接以中国为题的和牵涉中国文字与古文献的作品举不胜举。政治思想方面,30年代庞德著文立说,多及孔孟,如《对孔子的迫切要求》、《孟子》等文。庞德更兼两译《大学》(1928,1941),译了全部《四书》和《诗经》,俨然“粹学醇儒”矣。故而当艾略特怀疑地发问:“庞德先生相信的是什么”的时候,庞德理直气壮地答道:“我相信《大学》”[3]
  读者不妨试读《华夏集》中的片段:
  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4]
  这首诗是庞德所译的李白的诗《玉阶怨》,尽管庞德不谙中文,译文中也有不完全适切之处,但译诗诗风清新雅丽,译文重于表达感情,没有因注意韵脚而牺牲内容。语言极其简练、流畅而不浮华,意象鲜明活泼,英译文传达了原诗的语言文字魅力与感染力。
  三 庞德诗歌对中西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庞德的《华夏集》、《诗章》以及等作品对中国诗歌的收录表明了庞德对中国诗歌的喜爱与认同。庞德的译诗集对美国诗歌所起的影响,是任何其他译本都无法比拟的,它所带来的文化影响远远超过译文本身。它标志着庞德作为重要的美国现代诗人在创作上走向成熟的开端。
  庞德在改写模仿中国诗歌的同时,也酝酿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诗章》。庞德的长诗《诗章》中有许多章是以中国为题材的。从52章到61章共10章,史称“中国诗章”,描写了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国,宣扬了孔子的儒家伦理哲学,用他理想化了的儒家文明来反对基督教和资本主义。
  读者和批评家们关注庞德与中国的关系,还是从他《华夏集》的成功开始。但此时的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这些诗视为独立的全新的创作。他们探讨的是这些诗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庞德诗艺所显示的进步,而非译作与原著、庞德与中国的关系。直到70年代初,庞德学者视《华夏集》几乎为《圣经》,并且仍然认为此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自由诗、意象派诗歌及抒情诗三种诗体融合为一,开此前未有之新风。此外,《华夏集》出于一战时期,对战争的灾难有所反映,有所反思。[5]
  然而庞德与中国日益加深的联系,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必然要求学者们探讨庞德与中国的关系。这种研究是从实证式的考证开始的。约翰・J.诺尔德是这方面的大师。他的《东方之花:庞德的中国诗章》详尽考证了庞德“中国诗章”的来源――并得出结论:庞德创作“中国诗章”的目的,恰与朱熹和司马光相同。他要用中国的历史作西方的镜鉴,让混乱的西方学习东方圣哲的政治智慧。
  四.结语
  越来越多的现代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庞德的作品与中国诗歌的历史渊源,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庞德诗歌的历史渊源进行研究;如果说庞德是一位伟大的美国诗人,也同样可以认为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汉文化热衷者和追求者,更是一位探路者,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他深邃的哲学反思和文化探索值得每一位学者深刻研究。
  参考文献:
  [1]Beach, Christopher,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M] Chongqing Press,2006:23-27,
  [2]Pound, Ezra,ABC of Reading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34:77
  [3] Pound, Ezra,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M]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9:86
  [4]Pound, Ezra, Selected Poems [M] Faber &Faber, London 2004:124
  [5] Kenner, Hugh, Pound Era [M]Faber & Faber, London , 1972:201-202
  [6]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 [M] 2004 (9) 清华大学出版社
  [7] 陶洁 文学与政治:关于庞德与休斯 [J] 译林 2003(4):183
  作者:
  耿芳侯福莉中国传媒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