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最新素材积累与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各获得500万元奖金。下面,笔者介绍两位院士的简历,并从中提炼作文话题。
  
  谷超豪的数掌人生
  谷超豪,1926年生于浙江温州。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大学三年级时,他遇到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苏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谷超豪的数学人生从此驶入快车道。谷超豪毕业留校任苏教授的助教。1957年,谷超豪毅然决定放弃自己专长的微分几何,围绕国家需求,研究偏微分方程。1959年,谷超豪以机翼的超音速绕流问题为突破口,开始组织人员,向这道难题发起了进攻,不仅给出了数学证明,还培养出李大潜、俞文此等优秀人才。60年来,在他精心培养的学生中,有9人先后成为院士。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
  
  素材运用
  
  话题1:爱国情怀
  把国家急需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并大胆创新、持之以恒,直至做出重大贡献,谷超豪的数学研究一直遵循着这个定理。谷超豪毅然放弃专长的微分几何,围绕国家需求,开垦偏微分方程这块国内数学领域的处女地。谷超豪转变研究方向,缘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从祖国建设的需要出发,才能不断发现学科创新点,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和智慧。
  
  话题2:薪火相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靠的就是薪火相传。知识在传递中累积,文明在传递中发展。苏步青教授培养了谷超豪,谷超豪继承了苏教授留下的传统,认真培养下一代优秀人才。几十年来,谷超豪甘为人梯,献身基础研究,定期参加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的数学物理、几何讨论班,至今雷打不动。60年来,在他精心培养的学生中,有9人先后成为院士。
  
  话题3:诗意牺居
  海德格尔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在很多人的眼中,可能认为科研工作者的人生缺少诗意,然而数学家谷超豪却有着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孙家栋的航天传奇
  孙家栋,男,1929年4月生于辽宁复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8岁时,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希望学习土木建筑系可以去修桥。偏巧,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他便转入了汽车系。还没碰着汽车,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孙家栋被选送入伍。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回国后,正赶上“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孙家栋就到国防部从事导弹研究工作。1967年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建树颇丰的导弹领域,重组卫星研究队伍。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1/3,被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嫦娥一号”卫星终于研制成功。当中国探月卫星飞向月球成功的消息传来,大家欢呼雀跃,孙家栋悄悄背过身子,流下了眼泪。1974年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也曾痛哭流涕。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
  
  素材运用
  
  话题1:改变
  勇于改变、懂得改变也是一种大爱情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说的一句朴实的话语。里面却饱含着火热的赤子之心。为了国家,孙家栋的人生轨道改变了许多次。求学时,孙家栋本想学修桥,后来改为汽车专业,再后来改为当空军,到部队后不久改为学飞机制造,再后来,孙家栋又改为导弹研制工作。学了7年飞机,搞了9年导弹,孙家栋又改为从事卫星研究工作。孙家栋的每一次人生轨道的改变,都缘于强烈的爱国情怀。
  
  话题2:见证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是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的。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1/3,被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钱学森先生在写给孙家栋的一封信中说: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话题3:老当益壮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许多学有所成的老者,尽管年事已高,却仍然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能量,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孙家栋和他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号”卫星终于研制成功了。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
  (摘自《中学生优秀作文》2010年第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7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