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寻远古的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咏雪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历史被世人所知晓,但远古先民们创造的文明却往往悄然埋没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令后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奥秘。世人只能从先民留下的遗物中猜测他们当时的生存状态,至今仍然留下许多无法破译的惊世之谜。
  我听说在河坊街上有家专门收集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藏品的私立博物馆。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优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而河姆渡文化也是距今六千多年的远古文明。为什么馆主偏偏对史前文物情有独钟呢?
  好奇心促使我去探寻个究竟。于是在一个盛夏的上午,我欣然造访了这家位于河坊街160号拐角北侧的博物馆,毫不起眼小小的门面。但当我走进室内,一股来自远古的清新之风便扑面而来,在不足100平方米的空间内目光所及都是陶器、木器……我仿佛是一个不经意间穿越时光隧道的孩童,新奇不已!
  来之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毁灭了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家园,但同时却也很好地保存了这些不为人知的史前遗迹。这些保存完好的文物大多被发现于沙堆里,它们虽然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却保存着它们最原始的状态。我甚至在几个陶制锅里发现有油垢和锅巴!如果不是旁边的标识上写着是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藏品,我还以为是哪位乡民的炊具被拿来展览了呢!
  
  馆主其人
  
  收藏这些史前文物的就是眼前这位李馆长,年近七十岁的老者,对史前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从1978年前后开始收集黑陶,2000年经省文物部门批准与好友吕先生一起筹建古陶瓷博物馆,后因民宅调整,2002年5月将博物馆迁至河坊街。经过多年潜心收藏,他已经拥有良渚文化藏品800余件,河姆渡文化藏品180件,涵盖先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文物专家考证过有40件藏品堪称中国最早,就连良渚博物馆和河姆渡博物馆的相关馆藏也远不及他这儿的多。
  李馆长的收藏爱好源于当初在花鸟市场地摊上闲逛发现古陶器时的爱不释手,之后便渐渐入迷成为他的嗜好。他对于史前文化的痴迷在收藏界是颇有口碑的。为了收藏,他五十多岁时还报名参加了广西师范学院考古系的函授学习。关于他还有个故事在业内流传甚广,就是有一年有位余姚农民送古陶片到他家,喝茶时说起他们挖沙挖出了一条船、两把桨。这位农民还说挖出来时船和桨都是湿漉漉的,大家就把船和桨抬到山坡上晾着。谁知木头被阳光晒后全裂开了派不上用场了,就把船劈了当柴烧了。李馆长一听后,就连呼可惜并马上掏出钱来买下了桨。就这样这把中国最早、造型完美的独木桨才得以幸存。
  
  远古之谜
  
  徜徉在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璀璨文明中,我真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甚至忘记了阁楼的闷热!一件号称“中国最早的母亲塑像”的酒具吸引了我的目光。整件酒器呈三足鼎立之势,收口细长,从侧面看宛如一个挽着发髻的母亲形象。而鼓出的容器部位则夸张地演化为母亲饱满的乳房。此外,一圈用刀刻出的花纹可谓点睛之笔,犹如一圈项链挂在了这位爱美的母亲胸口。更令人叫绝的是,从半破的立足看,立足的陶壁极薄,内里细滑溜光,一直空心到尖顶。以现在的制陶技术根本就无法创造出这样的绝世之作,更别说以原始的泥条盘筑法,这堪称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大谜团!
  此外,李馆长还极力推荐我看了先民们创作于陶器之上的各种刻画,有的宛如花瓣,有的酷似中国结,有的颇具抽象派画家的风格……真的很难想像在笔墨纸砚都还未发明的远古,仅凭石刀便能雕刻出如此精准的构图,流畅的线条,精致的图案,难怪连美院的师生参观后都自叹弗如!
  难道这些千古之谜就真的没有破解的一天了吗?李馆长说:“也许先民们留在陶器陶片上的文字有助于破解这些惊世之谜!这些文字早于甲骨文,笔画原始、象形,但遗憾的是国内尚无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不过,我相信以后总会有人会让谜底公诸于世的!”他表示要好好地珍藏这些无价之宝,等待有人来破解这些谜团,同时他也希望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都来关注这些史前文物的命运,它们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千万别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保护我们日渐稀少、仅存的文物,使后人知道我们的文化命脉是渊远流长,正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3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