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鞍山市市售食用菌中铅污染情况调查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 毅

  [摘要] 目的:了解市售多种食用菌中铅污染状况,引起对重金属铅污染的重视。方法:2007年6~8月,从鞍山市10个农贸市场和9个超市采集12种共123份食用菌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检测食用菌中铅的含量。结果: 检测样品铅含量为未检出(ND)~1.703 mg/kg,均低于《食用菌卫生标准》(GB7096-2003)所规定的标准。结论:鞍山市市售食用菌中铅含量处于安全范围,污染较轻,而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食用菌中铅的含量差异很大。
  [关键词] 食用菌;食品污染;铅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16-01
  
  鞍山市是重工业城市,工业污染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环境的改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食品中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比如食用菌是以植物材料为生产原料,它的重金属含量一般高于粮食和蔬菜等植物性食品,甚至高于动物性食品,在食物链中污染物呈现富集规律[1]。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中铅、镉、汞、砷的含量超标问题时有发生[2],尤其是铅,它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主要重金属;而且随着人们对食用菌保健作用的认识,其销量呈上升趋势。因而食用菌中的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此项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2007年6~8月,采自鞍山市10个农贸市场和9个超市的食用菌12种共123份样品。其中,食用菌干制品5种50份,食用菌鲜品7种73份。
  1.2方法
  取食用菌的可食部分,清除杂物,完全粉碎后称重取样,用HNO3-HClO4处理样品,按照《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2-2003)方法进行测定[3](本方法最低检出限为5 μg/kg;每批样品处理及检测均带标准参考物:GBW10014圆白菜;每个样品均测定平行样,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取平均值做数据分析)。
  1.3数据处理
  按《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年)[4]进行食用菌分类,将123份样品按干制品5种、鲜品7种进行分类统计,计算铅的均值及标准差。
  2结果
  食用菌干品中铅含量为0.030~1.703 mg/kg,鲜品铅含量为未检出(ND)~0.401 mg/kg,干品与鲜品铅含量之比为9.3∶1(0.392/0.042);所有样品的铅含量均低于《食用菌卫生标准》(GB7096-2003)所规定的上限值(干品≤2.0 mg/kg,鲜品≤1.0 mg/kg)。干品中铅平均含量依次为榛蘑>黑木耳>茶树菇>银耳>香菇;鲜品中铅平均含量依次为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白玉菇>口蘑>草菇>鸡腿菇。见表1、表2。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鞍山市市售食用菌中铅的平均含量,干品为(0.392±0.271) mg/kg,鲜品为(0.042±0.024) mg/kg,所有样品铅含量均低于《食用菌卫生标准》(GB7096-2003)所规定的上限值,合格率为100%。表明我市市售的食用菌中铅含量总体是安全的,污染不严重,与国内其他地区分析结果大致相同。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建议,人体每周铅耐受摄入量为25 μg/kg,以体重60 kg及本文食用菌中铅的最大检测值计算,若每周摄入食用菌0.1 kg(干品),则每周经食用菌摄入的铅为0.173 mg,占食物耐受摄入量的11.3%。尽管目前食用菌中铅的污染水平较低,但随着食用菌消费水平增加,铅污染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结果还显示,食用菌品种不同,铅的含量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品种铅的检测值范围也很大。说明品种、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等对铅在食用菌中的累积有很大影响。导致食用菌铅含量偏高的原因大致有两种可能:其一,为环境污染,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富集了生存环境中的铅元素;其二,是某些食用菌种植者为更多地获取利益,在培养基中加入重金属盐类,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选取良种,改善环境,改进栽培技术,控制食用菌生长中重金属水平,并加强质量监督,从而降低食用菌中铅的含量,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黄晨阳,张金霞.食用菌重金属富集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3,23(4):7-9.
  [2]卫监督发[2004]336号.卫生部关于2004茶叶和食用菌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R].2004-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2-2003)[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4-107.
  (收稿日期:2008-01-2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83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