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减益胃汤配合针灸激光治疗小儿遗尿35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刚

  关键词:小儿遗尿;加减益胃汤;针灸;激光
  中图分类号:R25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11―01
  
  遗尿,俗称尿床、遗溺。系指3周岁以上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之一,给患儿造成生理、心理、精神上的严重危害。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同时又增加家长的精神和生活负担。笔者在临床中对35例遗尿小儿运用加味益胃汤结合针灸、激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5例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13岁;患儿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排除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它器质性病变(如脊柱隐裂、蛲虫病、脑发育不良等疾病)。
  
  1.2诊断标准 3周岁以上的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熟睡时经常遗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1床数次,小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并排除器质性疾病。
  
  2、治疗方法
  
  2.1加减益胃汤 中药基本方: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山药15g,玉竹10g,石斛10g,五味子6g,鸡内金30g,生谷麦芽各10g,麻黄3g,石菖蒲3g,桑螵蛸10g,川楝子3g。每2日1剂。连服4周为1个疗程。
  
  2.2针灸针双侧遗尿点,垂直进针约2mm,留针20min,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
  
  2.3激光选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生产HN8―4型氦氖激光治疗仪,取穴:三阴交、关元、肾俞穴。每周2次,每穴照射10min,4周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治后遗尿症状消失,停止治疗6个月后未再复发;显效:治疗后遗尿症状基本消失,但疲劳后偶尔复发;有效:治疗后遗尿次数减少,或遗尿少许便能觉醒;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治愈5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38%。
  
  4、病案举例
  
  胡某,男,6岁,有遗尿史2年,每晚必有尿床,甚则2~3次,小溲频数,伴有口唇干燥,咽红,便秘,纳食不佳,舌质红少苔,脉细。检查尿常规阴性,X线检查无脊柱隐裂。证属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治拟清养胃阴,以复气化,方用加味益胃汤: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山药15g,玉竹10g,石斛10g,五味子6g。鸡内金30g,生谷麦芽各10g,麻黄3g,石菖蒲3g,桑螵蛸10g,川楝子3g。煎汤2日1剂,配合针刺遗尿点,激光穴位照射三阴交、关元、肾俞穴。治疗2周后尿床次数减少,1周有1~2晚不尿床,治疗4周后遗尿未作,随访1年未发。
  
  5、体会
  
  小儿遗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内经》此说,除有遗溺的病名外,还提出遗溺是由下焦、膀胱之虚,不约小便而成。此后医家多从虚寒论治,至宋、元、清时期,对遗尿的认识有所发展,认为除了虚寒者外,还有挟热之证。如清・李用粹认为遗溺有寒、热之分,且有小儿睡中遗尿,挟热者居多的论点。笔者在临证中亦发现,随着社会的变迁,当今小儿多喜食肥甘香燥之品,致蕴生湿热,热扰肾关则开阖失常,热郁日久,必伤津液;且多尿复伤其阴,故遗尿小儿往往伴见口唇干燥,咽红,扁桃体肿大,舌红少苔等,其治疗应抓住清养胃阴这个关键,用加味益胃汤治疗,而取得卓效。
  益胃汤方出自《温病条辨》,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身无热,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脉数者。方由沙参9g,麦冬15g,冰糖3g,生地15g,玉竹5g组成,具有益胃生津之功。笔者受名老中医刘弼臣用“益胃汤”加味治疗小儿尿频效著的启发,在原方中加入石斛、山药、五味子增强益气生津之力,并可补肾养心;川楝子疏肝而调胃肠,从而加速升降功能的恢复;石菖蒲开窍;桑螵蛸补肾缩尿;鸡内金、生谷麦芽健脾缩尿止遗;麻黄宣提肺气,增强膀胱气化,改善其制约功能。全方合用令中焦纳运正常,气化复常,膀胱约束有力,肾之开阖有度。。肾俞为肾的俞穴,关元为补。肾元的要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会穴,采用激光照射穴位有充益肾气固摄下元,调补脾肾的作用,遗尿点为在体表的反射点(属经验穴),用之取效更速。
  尿床可使患儿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畏惧家长责骂,同伴讥笑,每晚睡觉前总是提心吊胆,以致性情忧郁,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提醒家长,对待患儿只能多安慰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家长一味打骂责备孩子,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病情加重。晚餐及临睡前适当控制饮水量。临睡前令其排空小便。夜间按时唤醒排尿,逐渐养成自控排尿的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07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