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合乎中医道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勾继锋

  同养精气神
  
  祖国医学养生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气神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即精气)、生理活动的动能及其表现于外在的身心现象,是人的生命现象产生及其生理变化的根本。“寿命修短,全系精气神之盈亏”。因此古今练功家及养生家同样无不重视精气神的练养。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所日之精乃指人体五脏六腑广义之精。古代祖国医学理论日:“夫精者,身之本也”,“养生之道,以精为宝”,“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生……”,“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可见,精是生命的本源。因此,练功家与养生家均以“守精”为本。
  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处处以腰部为主的全身内外统一的活动。在练拳过程中,“时刻留意在腰间”,“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左旋右转,意气贯注,使腰部活动加强,带动全身各部肌肉、关节、内脏各器官的运动,并起到自动按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气血流通,促进人体内精微物质(即精气)的运化效果。因此,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对于养精蓄锐和人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气在中医养生中十分重要,“人含气而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有多种,其最根本的是元气(真气),元气是由肾气、肺气和“水谷精微”相合而成。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元气的练养也具有良好的功效。太极拳习练时,要求“以意调息”、“以意导气”,并有各种练气的方法。太极拳运动既重视“意、气、力”的合一,也重视练气、养生和运气。太极拳的呼吸细、匀、深、长而有力,这一方面可加大肺活量,促进吐故纳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循环全身”,“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因此,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气化功能。另一方面,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使腹肌一张一弛。膈肌不断起伏,可以有规律地“按摩”内脏,加强内脏与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和津液的分泌,对体内消化吸收很有利,从而也就有效地增强了“水谷精微”的提炼。
  练功及养生所言之神。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的心理活动功能,是人的精神意志。祖国医学认为,“心藏神,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即人的一切意识思维、心理活动、情志变化都是心神的作用,同现代医学的高级神经学说异曲同工。养生学认为心神须安定,神安则皆安,神不安则会出现失眠等症状。所以说对心神的练养,就是对大脑神经的训练。练太极拳要一心一意,“排除一切杂念”,“神舒体静”,内外结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细心体会,随时调整。这一过程,是对大脑中枢神经的一种很好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力,同时也达到了对心神的指挥功能的练养和加强作用。因此说太极拳运动是一套很好的神经和心理训练体操。
  
  同修内与外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运动,它柔和、缓慢、连贯。行功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毛孔张开、血管松弛、骨络顺当,是一种气血运动量极大而体能消耗量极小的运动,完全符合中医养生之道。正凶为太极拳的运动量是可以主观地掌握和控制的,没有过度的动作,不易出现代谢机能的激烈变化,因而避免了一般体育项目的过多体能消耗,所以更适合身体病弱的人练习。练拳时要求精神高度集中且运动量适中,能够在大脑皮层某一中枢产生适宜的兴奋,即可增强神经系统埘各器官系统的营养作用,也可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病灶的兴奋,从而对病患起到积极的恢复和医疗作用。同时,太极拳松静虚无、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运动过程,能够摒除各种噪音等外米刺激,使人体进入最佳的生理状态。大脑内分泌等身体功能均进入协调良好的状态,则使真气得以从之,并获得心神的愉乐,增强了祛病健身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家拳运动,它注重的是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有机结合。拳谚说:内功首要在练意。“太极拳术尤在意”,意在领先,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使意、气、力三者自然地结合与发挥。太极拳之用意要求全神贯注,排除杂念,练拳时的每一个动作都应假想为与对手在一招一式地对练,使每一个动作有的放矢,用意识引导动作,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练太极拳要全身松开,不使分毫拙劲在血脉之间滞留束缚。这样,使动作逐步轻灵,回转自如,则气血经脉无不畅通。如全身僵动,则不利于经络气血的畅通,既不利于内功的增长,也不利于健身。以意牵动,则意到气到,气血贯通,处处顺畅,周流全身,没有停滞。长久练习,则既长内劲,又利于养生健身。即《太极拳论》中所指出:“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它说明了所谓用意并不是神秘复杂的,而仅仅要求做到:全身松开,以意运臂,以气贯指。练习久之,自然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气到劲自到的效果。练拳时,意、气、力的运用是自然有机结合的,意念在先,全身意在蓄神,以意念引导动作,使全身精气运行自然顺畅。一味用劲反而使气和劲堵塞于肌肉筋骨之间,而使劲路不能畅通,这样在练拳上也因肢体僵硬而难以运化自如了,就是“在力则涩”;如一味贯注于呼吸,则动作与神气就会迟滞不灵,使全身僵硬无力,即“在气则滞”,均应加以避免。
  从祖国医学来看,太极拳的健身形式突出于内外兼修、身心兼练的整体作用,在意中求动,动中用意的基础上进行不停的运动变化。其运动不仅表现在各个关节、肌肉群及内脏的自动按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心神的良好的修炼价值。心神安,则内气深长,精力才能充沛。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利于养生,反之则不利于养生。体现了“心主”的重要作用。因此,人体心神内外协调统一,阴阳平衡,正气充足鼓荡,“病邪”就不能侵犯人体,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千”。
  
  同法阴阳与经络
  
  中国古典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即“阴阳二气”,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阴阳二气”交互感应的结果。
  “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是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指导思想的一项运动,在其运动中充满阴阳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如:刚与柔、动与静、实与虚、开与合、进与退等,前者为阳,后者为阴。它们本着阴阳转化,盈虚消长的原理进行转化,每个动作阴升阳降、刚柔相济、动中求静、静中生动,它们彼此互相矛盾,而叉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种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就是太极拳运动。练功达到很高境界者,可随心所欲地掌控阴阳的瞬间转化,随心所欲地化其强势,攻其弱势。
  那么,阴阳对立属性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天、地、人都存在着阴阳二气,阴阳之气在各个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平衡。因此,人体的阴阳二气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保持相对平衡,使脏腑经脉的气体运行得以协调有序进行,这样人体才会健康。而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时时刻刻都与周围环境因素进行不断的交流,不断地受外界阴阳二气的影响。天体运转的变化、地球环境的变化以及“六气”之过与不及等等,都以气之阴阳性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一般情况,人体自身具有自行调节阴阳以达到平衡的潜能。但当外界干扰因素过于强烈,而人体自身潜在能力不足时,人体就无力维持原有的阴阳平衡。那么人体就会阴阳失调,脏腑的有序就会变为无序,健康就会转变为疾病。
  太极拳是寓意于阴阳、调整阴阳、平衡阴阳、身心兼练的一项运动。精神内守,阴阳平衡,长期坚持练习就能够使人体维持阴阳平衡和脏腑有序运行的潜在能力得到不断加强,虽有内外干扰都不会影响阴阳相对平衡和有序状态,从而保持人体健康并增强抗病能力。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与体表之间存在一个完整的网络,而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内经云:“经络决定人的生死,对抗疾病,调理虚实,不可不通”。这句话概括了经络的功能:运行气血,对肌体起到营养、保卫和协调等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反应及防病治病功能都与经络密切相关。因此,中医诊治总是将经络与气血相提并论。
  经络的运行主要体现在体表与内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腰部松沉直竖地旋转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锻炼了腰部周围的带脉,使肾部充实,带脉一圈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气势旺盛。太极拳的“尾间中正”,在进退、旋转、中定时始终注意“长强穴”的松沉直竖,在整个套路中不断地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二脉作用,并产生得气感。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动贯四梢”,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并调整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梢,达到固本则枝荣的目的。因此,当太极拳修练到一定程度,一般都会产生腹鸣、指头酸麻、发胀、针刺等感觉,中医认为这就是体内行气经络畅通的表现。
  总而言之,太极拳就是通过内外结合的运动,鼓荡丹田之气,进而推动奇经八脉,调节十二正经之气血,疏通经络,培蓄真气,扶正抑邪,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这就是太极拳祛病健身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符合中医养生原理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太极拳健身与中医养生是法理同源、异曲同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27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