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纪晓岚食闻轶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润 常

  纪晓岚(1724―1805),名昀,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崔尔庄(今河北沧县)人,以博学多闻著称于乾隆间,曾总纂《四库全书》,晚年著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流传至今。谈起纪晓岚,大家都会想起他是一位“铁齿铜牙”的聪明才子,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热衷美味的美食家呢。
  纪晓岚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见多识广,学问渊博。又由于长期担任清廷高级官吏,出入皇室及显贵之门,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故得以品尝各种山珍海味、名肴佳馔、奇瓜异果、香茗陈醪,对饮食有独特见解,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宦海沉浮,他在仕途中,曾被发遣到乌鲁木齐数年,品尝了许多珍奇的肉食,如吃了骡肉后,他感到其肉“肥脆可爱”。吃了北疆大漠中的独峰野骆驼,感到其峰肉切小块后烧了吃“极肥美”,并认为“杜甫《丽人行》所谓‘紫驼之峰出翠釜’当即指此。今人以双峰之驼为八珍之一,失其实矣”(见《阅微草堂笔记》)。他又吃了许多新疆盛产的水果,认为葡萄当以吐鲁番所产的为最佳,甜瓜当以哈密所产的为最好,指出北京人把绿色葡萄看成是最上乘的葡萄不妥,其实绿色乃微熟,不能甚甘;渐熟则黄,再熟则红,熟十分则紫,甘亦十分矣。他还和哈密王苏来满探讨了种哈密瓜的诀窍和技术,问哈密王为什么在北京种哈密瓜“一年形味并存,二年味已改,惟形粗近;三年则形味具变尽”,是不是因为地气不同的缘故?哈密王认为是哈密不下雨,温泉甘醇之故,所以瓜味浓厚。种于内地,形味虽然会有变化,主要是因为“养籽不得法”,即培养处理种子欠妥的缘故。
  纪晓岚曾说,八珍中的熊掌、鹿尾等是常见之菜,只有驼峰出于塞外,不能常吃。一次,友人赠他用锦函包装的特异海外山珍――猩唇两枚。他打开一看,这是“自额至颏全剥而腊之,口鼻眉目,一一宛然,如戏场面具,不仅两唇”的珍贵食品。由于他的私人厨师不会烹制,只好转赠好友,友之厨师仍然不知烹制之法,又转赠他人,后来甚至不知道转落到何处,致使他深为叹息。
  沧州作为枣乡,金丝小枣自古闻名。纪晓岚对家乡物产不免情牵意挂。
  纪晓岚在《槐西杂志》中写道:“崔庄多枣,动辄成林,俗谓之枣行。”纪晓岚酷爱吃枣,不明原委的人,竟然据此附会,神乎其行,盛传他是猴精转世。如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人又言公为猴精。盖以公在家,几案上必罗列榛栗梨枣之属,随手攫食,时不住口。”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卷十二也有类似的说法。猴精之说,当然很无稽,但纪晓岚大烟大肉一辈子,竟活到古人羡慕的八十二岁,想必小枣的调补功不可没。沧州古谚云:“日食三个枣,终生不显老。”纪晓岚的门生书法家伊秉绶有诗吟道:“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嘉且好。”想来不是受了枣乡出身的恩师的影响,就是自有一番切身感受。
  纪晓岚爱吃枣,一定不象《竹叶亭杂记》里说的那样只是摆在桌上,胡乱抓来。“能陪茶酒能陪药,也伴糕汤也伴糖”,枣乡的吃法,花样多多。传统的干枣,怀揣袋装,随手解馋;糖浸的蜜枣、酒闷的醉枣、去核烘干的脆枣,也各具风味;更有蒸的枣糕、枣卷子、枣馒头,煮的枣粽子,打的枣泥月饼。此外,熬枣粥、煮枣饭、酿枣酒,沏枣茶、制枣醋……琳琅满目,足足可以开个枣宴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80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