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韩国:为珍惜生命而“体验死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据英国《金融时报》讯 韩国一家培训机构创立的“模拟葬礼”课程,让参与者体验死亡前后整个过程。灯光昏暗的房间里,柏景安(音)正立在撒满鲜花的祭坛前,为她自己的葬礼宣读自己的遗嘱。“我不能相信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她一边抽泣,一边哽咽着说,庄严的音乐几乎淹没了她的声音。“我要对我的丈夫说,我知道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你,我想向你道歉,因为我只想着自己,不是个体贴的妻子。我要对父母说,想到你们,我的眼睛就满是泪水。我爱你们。”她哭着说完之后,躺倒在棺材里,等待“下葬”。
  这就是韩国新涌现的“善终”风潮。这个国家一向迷恋“善存”,健康地生活和饮食,甚至到了烟草制造商出售添加维生素的“健康香烟”的地步。现在,培训公司开始提供有关怎样好好地死去的课程。
  这一课程现在已成为三星和教保的员工培训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们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模拟葬礼中心。包括荷兰商业银行和安联保险在内的国际公司也派员工参加这些课程。
  课程开始时,课程培训者高明修发表一段启迪人们思考的讲话,并让参与者用“生命计算器”计算自己距死亡还有多少时间(精确到毫秒)。
  随后,参与者被引入一个黑暗的房间,他们被要求坐在点着蜡烛的桌边,写下自己的遗嘱,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如果你今天死去,你会跟家人说些什么?你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命有何评价?
  参与者开始写遗嘱后,房间里逐渐充满了抽鼻子的声音,尤其是女人,她们竭力忍住泪水。
  写完遗嘱,参与者领取自己的遗照(在进门时工作人员要求他们摆姿势拍照),进入“死亡体验室”。这是一个昏暗的大厅,里面摆着一些敞开的棺材,四周贴着已故名人的画像,例如罗纳德・里根、黛安娜王妃和三星公司创始人李炳。
  高明修站在一个撒满鲜花、摆着受培训者遗像的祭坛前,他让受培训者选择一口棺材,穿上传统的麻制寿衣,随后一个接一个地宣读自己的遗嘱。
  接下来,该入葬了。参与者躺入棺材,一名穿着韩国传说中死亡使者服装的男子在每人胸口放上一枝花。工作人员盖上棺材盖,用锤子在四个角各敲几下,之后再往棺材盖上撒土,发出的声音就像石头落在瓦屋顶上那么大。接着,工作人员离开大厅5分钟,但对参与者来说就像30分钟那么漫长。
  棺材盖重新打开后,高明修问接受培训者感觉如何。柏女士说:“他们钉上棺材盖,往上面撒土的时候,感觉就像我真的死了一样。我以为死亡很遥远,但现在我已经体验过了,我决心一定要过得更好。”
  另一位接受培训者尹淑荣(音)说:“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我在棺材里大哭。我为自己做过的那么多傻事、犯过的那么多错误而后悔。”
  高说,接受过培训的人变得更加体谅他人,也更为珍视生命。他说:“生命是父母馈赠的礼物,但生活方式取决于你所作的选择。人们在体验死亡之后才会意识到生命的美丽。”
  
  解读/刘明
  
  有了短寿者的前车之鉴和躺进棺材的生死瞬间,对生命的珍贵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不去讨论什么是幸福,但生活的每一天都应该好好把握。为什么面对一些性命的消亡,经常会使人感到压抑、难受,甚至泪流满面?
  真正让人面对死亡时,除去信念或信仰的因素,还能有多少生者可以坦然面对?
  在死亡跟前,其他所有的挫折与打击均不值得一提。只有真真切切感受到死亡时,那种震撼,是没法用文字形容的。描写死亡的文学作品再生动,也不过隔靴搔痒,几乎扔掉书籍,就忘记了。不经历过程,感受自然平淡。
  其实不仅这些,所有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死亡威胁的环境,都能够最直接的让经历者明白,除了死亡,怕是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了――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尽管,很多人还没有脆弱到谈死色变。死亡,对每个人都存在,它可以轻松的剥夺那些生者曾经拥有的功名利禄,不管身价百亿,还是不名一钱,结局是最平等的,赤裸裸来,赤裸裸去。至于什么悲伤、恐惧、忧愁、恼怒早已散入九天云外。它可以让一切化为乌有,让一切瞬间灰飞烟灭。
  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失去性命,对于个体而言,一切都不复存在。不过,具体去做,却忘记了,然后给自己寻找一堆借口――任何借口,在死亡来临时,均无效。尽管生命随时都有消逝,可好多人似乎无暇顾及,依旧沿着一条老路走下去,甚至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悲剧,忘记了从柴米油盐的细节中把握幸福,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相反,整天喊着累、忙、疲惫的人数不胜数,失眠健忘等等都找上门来,还搞出一堆富贵病,让医院空前繁荣。中医讲“上医治未病”,做到未雨绸缪,这也是养生存在的理由。有人讲,死亡是不可抗拒的,没错!正视死亡,无惧无畏,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远离各种伤害,让死亡慢慢的在路上踯躅――等到天荒地老时,无悔无憾。把微笑留给沧桑。当死亡都不能征服自己的意志时,还担心什么?
  把积压在灵魂底层的垃圾清扫一下,让心有个休憩的空间,尽情感受存在的幸福,耐心寻找生活中每一个精彩快乐的片断――幸福就这么简单。
  
  德国:短寿博物馆
  
  据《健康报》讯德国图林根市有一所短寿博物馆。该博物馆坐落在一条很寂静的街巷中,约1000平方米的大厅里展示着全国2000多名短寿者的人生档案。且按名人、平民分门别类陈列在一只只玻璃柜中,每一位短寿者各有详细说明为什么会短寿。在这些短寿者中,年纪最大的不过56岁,最小的仅有19岁,其平均年龄不到29岁,其中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士,比如乌韦・巴舍尔,他是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政治学家,1944年5月13日生于奥拉宁堡,1987年10月11日卒于日内瓦,由于长期忘我劳作,没有注意休息而透支了健康,只活了43岁。又如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比格尔,德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系统地整理并出版了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的冒险故事,然而只活了53岁,致使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是长年夜以继日地写作,导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而提示语称: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比格尔如果能注重锻炼身体,有病及时就医的话,活到80岁以上是用不着怀疑的……
  名人的短寿自然使人惋惜不已,然而相当多的短寿者几乎都是些虚度光阴之辈。比如有600多名短寿者都是性放纵者,男女比例各占一半,他们从15岁起,就开始寻欢作乐,无节制更换性伴侣,先后患上性病或艾滋病提早跨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这短寿博物馆里,没有一位解说员,只有文字和图片,再还有一些佐证的实物,并配以灰暗射灯之光晕作背景,给人一种惨淡黯然的感觉。当我们驻足在这一个个短寿者相片前,胸口好像被一块铅压迫着,仿佛透不过气来。据导游说,这里每天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医院里的患者,他们年纪很轻,却恣意挥霍自己的生命资源,医院方组织他们来这里触景生情,以图唤醒他们内心那一丝珍惜、珍重生命的潜意识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24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