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伟强

  摘 要 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2008年以来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组明显减少,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结论:桡动脉和股动脉行PCI的手术成功率相近。相比之下,桡动脉行PCI更加安全,并发症少,出院时间早。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现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以来收治经股动脉途径诊治冠心病近100例,经桡动脉途径诊治冠心病400余例。随机选择股动脉行PCI和桡动脉行PCI患者各50例,将其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100例中,男86例,女14例,年龄34~84岁。临床诊断中,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心绞痛21例,稳定性心绞痛29例。
  手术方法:手术前用阿司匹林0.3g,1次/日,3天后改为100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72小时后手术。桡动脉组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常规消毒铺巾,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手心向上,手腕处于过伸位,腕部垫起以便穿刺。常规用桡动脉穿刺包进行穿刺,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在掌横纹近侧0.5~1.0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用2l号穿刺针斜面20°~45°非透壁法穿刺,血液喷出后,置入指引导丝,沿导丝置入鞘管,完成穿刺[1]。股动脉组胺常规方法操作,常规消毒铺巾后,取右侧股动脉穿刺进针,成功后插入股动脉鞘管,不必注射硝酸甘油或异搏定。PCI术后如不使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数小时后可拔除股动脉鞘管,局部压迫15~20分钟直至短暂去除压力无出血,以厚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4~6小时后逐渐减压,术侧下肢伸直制动24小时后去除加压绷带。
  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和术后有无大出血、血管及脏器损伤、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表皮坏死、排尿困难等发生。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配对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sup>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成功率比较:桡动脉组50例患者中,成功47例,成功率达94%。股动脉组50例患者中,成功45例,成功率达90%。术后桡动脉组3例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股动脉组有7例出现并发症,平均的住院时间,桡动脉组7天,股动脉组10天。见表1。
  操作过程比较:两组患者共置入支架141枚,其中植入LAD者59枚,植入LCX者40枚,植入RCA者42枚,施放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组发现2例患者发生冠脉痉挛,1例冠脉夹层。股动脉组出现2例心律失常,1例冠脉穿孔,2例出现下肢皮下血肿,2例出现冠状夹层。见表2。
  
  讨 论
  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是传统经典途径,但需患者卧床休息,同时患者易发血肿、大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增加患者痛苦和费用[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桡动脉途径行PCI逐渐被临床所认可和接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它的穿刺部位在前臂表浅部位,不需要静脉伴行,距离正中神经较远,故可避免发生动静脉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桡动脉途径行PCI虽然不容易出现如冠脉穿孔和下肢皮下血肿的情况,但是容易发生冠脉痉挛的现象。因此,在桡动脉途径行PCI时要注意:首先要做好局部麻醉,患者疼痛明显极容易引起痉挛;其次,操作要轻柔、仔细,避免粗暴动作导致痉挛;再次,进针前仔细辨别桡动脉走行,选择搏动最强,走行较直处穿刺,争取做到“一针见血”;最后,导管室备用异搏定之类的药物,以备不时只需[3,4]。
  总之,伴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脉介入治疗数量也日益增多。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经桡动脉PCI术后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当日可出院,大大减少了患者痛苦和费用,更减少了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另外,也应该注意桡动脉途径PCI有其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金法.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177-179.
  2 马长生.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评价[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3):13-16.
  3 杨铮.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PCI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甘肃科技,2004,13(6):241-77.
  4 屈锐毅.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14-15.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比较(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38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