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阳市青少年自杀倾向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文梅 张玉超 李 雷 李 君 武砚斐 郭颖兰 王 卓

  【摘要】 目的 了解南阳市青少年自杀倾向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自杀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南阳市16所学校的学生4241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分别有24.9%,6.8%,1.9%的学生在过去1 a内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试图自杀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学校类别、学习成绩、学习压力、父母是否离异、是否经常受到欺侮、是否常感孤独、是否常失眠等。 结论 应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努力,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发生。
  【关键词】 自杀;倾向因素;因素分析,统计学;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 395.6 R 179 B 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800-02
  自杀指的是致命的自杀行为;有自杀行为但未致命的是自杀企图;而有自杀的想法、念头则为自杀意念。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将发生自杀行为。目前,自杀是造成青少年伤害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南阳市青少年自杀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干预措施,笔者进行了该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南阳市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重点与普通初、高中和l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学生共4208人,男、女比例为1.02:l。
  1.2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确定的统一调查表,结合南阳实际,制定南阳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基本信息表、调查学校抽样框架表和调查班级抽样框架表,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学生匿名填写,然后放入密闭的问卷回收箱。
  1.3统计分析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自杀倾向现状在过去1 a中有自杀意念、有自杀计划、有试图自杀行为的学生总报告率分别为24.9%,6.8%,1.9%。高中生3项指标中女生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8.99,14.99,11.89,P值均<0.01),初中生自杀意念女生高于男生(χ2=15.85,P<0.01),大学生试图自杀行为男生高于女生(χ2=9.65,P<0.01),4类学校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69,27.49,20.23,P值均<0.01)。
  2.2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单因素分析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无=0,有=1)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值,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南阳市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达24.9%,而有自杀计划和有自杀行为的分别达6.8%和1.9%,高于上海市和北京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在南阳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城市,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女生较男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与上海、北京两地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力低、性情敏感以及男女青少年在家庭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期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等有关。提示应加强女生的心理教育,减少自卑情绪,提高对自身的认知程度,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不同学段学生自杀倾向报告率不同,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另外,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升学的考验,心理压力、竞争压力大,也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不良心理及适应障碍发生率较高,由于他们的自卑和封闭心理,易产生负面情绪。调查显示,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是非单亲家庭的1.64倍。这些学生因父母不和、离异或丧失父母而引起自卑自闭等消极情绪,不利于个体自尊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进而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产生较多的自杀意念。
  大量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伴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认为学习成绩差和常因学习压力心情不好的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较多;概因对自己持有较多的否定评价,缺乏自信心而产生消极情绪。常受欺侮的学生,易情绪低落、悲观,如不及时疏导和帮助,很容易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从而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经常感到孤独的学生,由于比较内向、孤僻,缺乏与他人的良好沟通,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和困境时,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孳生不良情绪。
  总之,自杀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不稳定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因此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联模式加大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和生理的教育,以确立健全的人格,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学生应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修正自己的性格,从而防止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的产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64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