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德经》中的养生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中祥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由于他善于修道养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相传,周朝的边境守关官员尹喜擅长“望气”,一天,他观察到有一片紫色的的云气自东向西冉冉而来,断定将有圣人路过关口,便静静地等候圣人到来。过了不久,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认定他便是要等的圣人,便问他向何处去,老者说,他要出关归隐。尹喜便对他说:“您要归隐了,请为我写下点什么吧。”于是老者就写了讲述“道”与“德”的文字五千言,出关而去。这位老者就是被后世奉为道家鼻祖的老子,他写的五千字,就是今天人们所读的《道德经》,也称《老子》。
  
  《道德经》一书分为81章,尽管全书仅有五千余字,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按照古人的说法,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涵有‘三玄三经’的妙义”。从古至今,研究它的文字少说也有几千万字,注解它的名家不下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称之为“万经之王”。“综罗百代,博大精微”(清・纪晓岚语);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于老子的书中。”德国哲学家尼采盛赞《道德经》说:“它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现在,就让我们放下桶去,从《道德经》宝藏中,打上一桶养生延寿的智慧来,与诸位分享。
  
  贵身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罪莫大於多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多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
  这两节的大义是:荣誉和生命哪一个可爱?生命和财货哪一个重要?获得和丢失哪一个有害?过分的吝惜必定会造成大的枉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侮辱,知道休止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保持下去。
  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比想掠夺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才是永远的宝贵。
  与世界上其他四种教派不同,由老子创始的《道德经》十分强调人要珍惜和爱护生命。而要想真正做到爱护生命,关键就是“知足”。因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疾之根,世上最大的思想之患莫过于患得患失,最大的精神负担莫过于名利枷锁。利欲熏心、追名逐利、斤斤计较,不仅会导致神劳精亏、积怨成疾,严重者还会家破人亡。
  当今社会不顾身家性命,利用职权,疯狂敛财,致使锒铛入狱者,大有人在。安徽某市专员肖某,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厅级干部,事业如日中天,衣食无忧,前程似锦。但他并不珍惜,反而贪得无厌,以生命作赌注,疯狂敛财,当了四年专员,贪污一千多万,平均每天一万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肖在监狱高墙之内,方才悟出了生命的重要,他说:“我要告诉我的儿女,莫要贪恋钱财,家藏千金,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夜宿一床,要把钱财看得轻一点,把做人看得重一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肖某的这一般肺腑之言,正是对《道德经》最好的注释。
  这世间的事就是如此,贪求的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非法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类似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俯首即拾,不再枚举。
  
  守柔养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6章)。
  用自然现象来阐扬深刻的哲理,这是老子一贯手法。这一节中,老子从人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后便僵硬;植物生长时柔弱,死了后便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是短命的,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军队强大了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会折断,坚强的走下坡,柔弱的往上升。所以老子劝诫人们: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老子这段“守柔”之说,不仅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为政、经商、战争、外世、为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修性养生的重要法宝。
  医学认为:柔韧性是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进行柔韧锻炼,使人体处于放松柔和状态,可使全身精气流通,气血畅达,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生理的气化作用。
  保持较好的柔韧性,在生活中动作灵敏,很少患运动系统疾病,如肩、膝、股、腿痛等,而且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守柔”之说正是要求人们在松、静状态中,让自己的形体柔软如同山涧溪水和岸边小草那样,鲜活灵动,充满勃勃生机。
  你的身体越是柔和,越是灵活,越是充满活力,人的生命能量就越大,人也就健康长寿。
  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向人们介绍身心健康的秘诀时,要求人们把自己看成是一只旧袜子那么柔软,那么放松,他说:“让身体柔软得像一只旧袜子。我平时一直把一只栗色的旧袜子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把它放在那里是为了提醒我该柔软到何种程度。”
  
  宁静养生
  
  致虚极,守静笃。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为天下正。
  虚:心中空虚无物,虚极:最大限度地摒除外界刺激的反应,摒除一切杂念,使头脑处于空白宁静的状态。
  宁静笃,是高度入静,高度地保持意识的清静。
  快速运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战胜炎热,懂得清静无为才能做天下的首长。
  祖国医学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长寿的关键是养神,养神的关键在清静,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清静能平衡人的心态,减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身体的荷尔蒙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使人健康长寿。美国医学家曾针对静功做过一次试验,结果是:静功能改善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消除神经紧张,放松肌肉,有利于体内的温度、酸碱度、血压、血糖、血脂及其他钾、钠、磷等,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
  那么现代人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呢?首先要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则亡”,在事情来临时,不慌不忙,坦然从容地去做,争取做得圆满无憾;事情做完后,就把它彻底放下,心中不留一点尾巴,忘掉一切,心静如水。其次要“得之不喜,失之无忧”,宁静之人,心境超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万事,得之不喜,失之淡然,跳出世俗的圈子,不为物欲所动,方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守啬养生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理人民,对待自然,都没有比爱惜神智不耗散为好。
  唐代名医孙思邈,寿过百岁,在他的养生经验中,重要一条就是“人之寿大,在于樽节”。他认为,人的精、

气、神是有限的,只有尽可能减少消耗,节约能量,才能安享高寿。
  著名的南宋长寿诗人陆游也说:“吾闻诸先贤,养生莫如啬。”《吕氏春秋・先已》曰:“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之大宝。”
  法兰克福有一位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认为:人如同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如果把这支蜡烛放在风口,不仅火苗旺,烧得快,消耗得快,甚至有被风吹灭的危险。但如果通过人精心养护,这支燃烧的蜡烛不仅火苗稳定,而且消耗少,燃烧的时间长。
  那么如何降低能量消耗,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呢?古人一个“啬”字把樽节养生的丰富内容,简要明了地道了出来。元代《饮膳至要》指出:“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形神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人生活在地上,不能违反地的规律而生存,故曰人法地,地是天之所覆,即天体的一员,地不能违反天的规律而存在,故曰地法天;天体的运行不能违反道的规律而乱窜,故曰天法道,道的规律就是自己生成的样子,故曰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总法则,也是修行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法则。
  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很好地生存、繁衍。人与自然对着干,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严惩,想像一下,如果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而是黑烟笼罩,污水横流,热浪烤人,干旱少雨,洪水肆虐,瘟疫遍地,这样的地方人连生存都困难,更谈不上养生。世界上所有的长寿之乡,大多是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古人所云“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其次,是指养生不要刻意地限制自己,一切顺其自然。时下,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也出现不少极端现象,有的人整天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吃出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人的为了所谓的养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盲目地减肥瘦身,导致体质下降,身体虚弱;有的人则乱用补品,不仅没有强壮身体,反而吃出了很多毛病,严重者导致生命危险。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养生。实质上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法于自然”,我们看到,很多的百岁寿星既不是养尊处优,也不是暴饮暴食者,而是终生劳作,粗茶淡饭,宽容待人,与世无争,心怡气静,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成为法于自然的养生大智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91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