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花瓷的文化韵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雨窗闻笛

  青花瓷的另类杯具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的杯具,是因为它们在继承传统器型、图案、纹饰等基础上予以创新,尤其是在器型上,它们选择性地吸收酒具、食具、清供等器具的造型特点,并将其部分“基因”转移到茶具身上,恰到好处地兼容并蓄,赋予了这一古老瓷器崭新的时尚元素与文化韵味。
  小巧
  品茶,最关键之处莫过于一个“品”字。“品”有三“口”,意在品茶时,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啜慢品。而非“一饮而尽”式的牛饮,因而在品饮器具的选择上就主要着眼于“小”、“巧”,这种器具在功夫茶中颇为常见。清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品武夷岩茶的器具,他品得非常仔细:“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恬情悦性……”“品”之妙处,不言而喻。
  这组“四君子(梅兰竹菊)”杯,造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却一反品茗杯“口大足小”的常态,消除并统一口、足的界限,使其成为较为规整的圆柱形,显得小巧玲珑。杯身所绘的青花腊梅、幽兰、修竹、淡菊,摇曳生姿,雅意非常,适于品芽叶嫩度高的茶品,如西湖龙井、银针白毫、君山银针、茉莉春毫等。文友、诗友、茶友雅集茶聚之时,各执一杯,啜茗赋诗,尘心洗尽兴难尽,欲辨忘言。
  厚重
  这组杯具,看起来就很有厚实感,不光光是杯身的厚度,还有杯型。从整体上看,整只杯子看起来有点像玉琮,呈简状,杯唇较厚且略微反口,杯足也较矮,渗透出一种古拙朴质之美。
  不过,它们最惹眼的地方还是在于釉里红的纹饰。杯身上,朱砂红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亭亭玉立;淡墨的荷叶随风起舞。这些图案都近似于写意。技法自然飘逸,花、叶、莲蓬天成,线条、苔点不拘一格,颇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笔意,而留白处,空寂枯淡,更是能让人心领神会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此类茶具宜用于品味禅茶,僧人、居士、道人、文士等。择一幽僻之处,盘腿叠坐于蒲团,燃香瀹茗,息心止念,可臻于禅悟之境。
  用此杯品茶,亦不宜超过三人,正所谓“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明・陈继儒《茶话》)。一人,焚香夜坐,静参独品漫饮之妙;二人,浅斟低酌,颇得推杯换盏之趣;三人,品茗谈笑,饶有“一杯清茶,喜相逢”的之兴。
  修长
  大容量的杯具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如开茶话时,一人面前摆一杯茶;家庭生活中,手捧一杯茶,看书读报;企业公司有客来访时,接待人员泡好一杯茶奉上……这些都属于生活茶事。因此,所使用的器具都比较简单,器型也比较单一,如玻璃杯、马克杯等等。从实用的角度上看,生活茶具与茶最原初的本性是非常契合的,即它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尽管如此,有心的爰茶人还是可以把普普通通的日常茶具变得雅致且富有韵味。
  觚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饮酒器与礼器,呈细长身的圆筒状,喇叭形侈口,细腰。这两只修长的青花瓷杯,其器型便是模仿觚而制,确切地说,它们是觚的上半截。因为圈足并无外撇,而是略小于杯身。第二种修长器型的杯具则略有不同,敛口,无圈足,杯口略大于杯底,呈水桶状。另外,再一种同类的器型则与上述二种相反,杯腹稍稍鼓起,越往杯底越窄,并且在杯口处还有一个倒三角的缺口。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与公道杯类似,便于饮者啜吸茶汤。再看纹饰,多为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花鸟,如荷塘、林鸟等,笔画亦多以兼工带写为主,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
  像此类杯型适于女性。其修长的杯身如窈窕淑女的身姿,曲线柔和,内敛含蓄,极尽婉约之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2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