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传英

  重庆大江医院,重庆巴南401321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AMI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均在发病6h内给予常规及溶栓疗法,观察组溶栓后6h内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连用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CRP、ET-1各项指标改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于治疗AMI患者,可通过显著的调脂作用及非调脂作用,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12-02急性心肌梗死(AMI)系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所致。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亦能通过非调脂作用控制粥样斑块形成及破裂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9月-2011年8月对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探讨该药调脂及非调脂作用在降低A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4例病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于2008年9月-2011年8月收住院的AMI患者,均于发病6h内入院,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确诊,男49例,女45例,年龄(55±8.5)岁;心肌梗死发生部位:下壁9例,前壁62例,下壁并发后壁8例,下壁合并右室15例;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年龄、心肌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均符合溶栓疗法适应症。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脑卒中,严重感染,恶性病变者。
  1.2治疗方法:94例患者均于发病6h内即予常规及溶栓治疗。包括吸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尿激酶150万U溶栓。观察组溶栓后6h内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睡前口服,连用5个月。
  1.3观察指标:入院时及治疗5个月后行实验室检查并比较,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脂各项指标,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以及肝、肾功能等。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共5次,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全部资料使用SPSS13.0程序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χ±s)
  组别时间TC(mmol/L)TG (mmol/L)LDL-C (mmol/L)HDL-C (mmol/L)CRP (mg/L)ET-1(ng/L) 观察组治疗前6.7±0.72.5±0.64.2±0.81.0±0.338.0±9.0120.3±11.6治疗后4.6±0.6* 1.8±0.5* 2.6±0.5* 1.4±0.3* 14.2±8.0**70.3±10.4**对照组治疗前6.8±0.62.6±0.64.3±0.71.0±0.437.0±8.0118.4±11.5治疗后6.3±0.52.3±0.54.0±0.61.1±0.432.3±7.0107.5±9.8 两组治疗前血脂及CRP、ET-1水平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均随访5个月,观察组发生梗死后心绞痛12例,心力衰竭4例,脑卒中1例,发生率36.2%;对照组发生梗死后心绞痛25例,心力衰竭3例,脑卒中4例,发生率68.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损害,观察组恶心4例,腹泻2例,均自行缓解。3.讨论
  AMI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变窄引起心肌缺血所致。众多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均证实了AMI发病既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相关,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2]。
  阿托伐他汀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合成[3],从而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尤其可使血中LDL-C水平大幅度降低,延缓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促进斑块消退,减少血栓形成,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他汀类药物目前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已获得广泛应用,该药除了降脂作用,还有良好的非调脂作用,如增强内皮细胞功能,降低CRP以减轻炎症,降低ET-1以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等。
  本研究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各项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仅有显著的调脂作用,而且可有效降低CRP及纠正ET-1平衡失调,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效降低梗死后心绞痛、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证明该药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总之,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于治疗AMI患者,可通过显著的调脂作用及非调脂作用,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冉斌.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2-13.
  [3]郭大英,黄铁锋,戴肖松,等.阿托伐他汀早期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525-15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346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