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脏性猝死这个杀手太鬼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在我们国家,平均每1分钟,就会有1个人,猝然离开人世。他们不是死于自杀或他杀,不是死于事故或自然灾害。他们多数平时看起来还算比较健康,很多是年富力强的各界精英,有些甚至是身强力壮的运动员。
  他们的死亡几乎都没有征兆。杀手似乎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形如鬼魅,可能在任何场合来临:甜蜜的睡梦中,亲密的交谈时,悠闲的海滩上,拥挤的人群里,或者安静的办公室、激烈的竞技场。正因为如此,也就格外让人感到恐惧,让亲朋格外感到伤痛。
  医学上将这种“自然的”、“骤然发生的”、“快速的”和“不能预期的”死亡,称为“猝死”。医学的研究还发现,猝死的原因,80%是心脏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脑出血、糖尿病病人不恰当用药导致的低血糖等,也是猝死比较常见的原因。
  一、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是最多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冠心病占猝死原因的80%。在我们国家,大约6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所致。除冠心病外,心脏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数心肌病。此外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e综合征等也是猝死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为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是因为一种叫做“马凡氏综合征”的病而发生猝死。这些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脏疾病,常常是一些看起来“健康”的年轻人发生猝死的原因。
  二、心脏性猝死如何预防?
  除冠心病外,对其他大多数心脏病性猝死,目前预防的办法不多。这是因为,这些心脏病,或者发病原因不清楚,或者平素没有什么症状,从而难以发现,或者即使做出了诊断,也无有效的猝死预防措施。
  媒体和一些研究者,常常会罗列一些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比如精神因素,包括狂喜、悲伤、惊惧、恐怖、愤怒、过度兴奋、紧张等;体力活动,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搬重物等,以及外伤或感染,暴饮暴食,过冷过热,甚至性生活等。且不说这些因素,与猝死到底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都不确切,即使证实确有关系,其实际意义,也很有限。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总不能因为预防猝死,禁止郭德纲或周立波上台表演吧!当然,如果已被诊断有某种不宜过度兴奋或劳累的心脏病,适当控制情绪和体力活动,也可做权宜之计。
  顺便提一下所谓“过劳死”。近些年来,“过劳死”成为了媒体的热门话题。但“过劳死”,并不是一个医学概念,最多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或法律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媒体报道的任何1例“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疲劳有直接关系。对已患有冠心病的病人,过度的精神压力,会增加猝死的风险。但精神压力的来源,“过度劳累”并不是主要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社会经济地位、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和个性特点,才是精神压力的主要因素。“过劳”和猝死也并无直接联系,就像我们每周的工作日,从以前的6天降到现在的5天,并没有减少猝死发生,将每周工作日减3天、2天,恐怕也不能减少猝死的发生。
  目前,预防猝死的最确切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是预防冠心病的最好方法,也是预防猝死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发生猝死后,身边人如何救治?
  发生猝死后,生存的惟一机会,是能得到及时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发现身边有人突然倒地后,身边人应按以下流程进行帮助和救治:
  1. 判断意识与呼吸
  用双手拍病人的肩膀,然后大声呼喊“喂,你怎么啦”。通过这两种方法后病人仍没反应,说明病人意识已经丧失了。接着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确定患者是否有呼吸以及呼吸是否正常(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以尝试区分濒死喘息的患者(即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及可正常呼吸且不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
  2. 呼救120
  如果病人需要急救,应打急救120电话!同时要呼喊周围的人前来帮助。
  3. 调整体位
  把病人摆放成仰卧位,注意移动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颈部,应该托住病人的颈部进行轴向搬动。同时要解开病人衣服和裤带。
  4. 胸外按压
  确定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或只有濒死喘息),应立即开始心脏按压。对一般非专业医务人员不要求检查有无脉搏。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CPR的顺序是C-A-B,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胸骨的下半段,频率是至少100次/分钟,按压的深度是至少5公分(参见示意图)。
  5. 打开气道
  开放气道时要注意观察口腔里有没有分泌物和异物,有异物要及时清理。
  6. 人工吹气
  开放气道后进行人工通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平静状态下给病人吹气,吹到胸廓抬起,连吹两口气之后立即再进行按压,按压通气比为30:2,即每按压30次通气2次。
  对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的目击,可只做胸部按压,而不做人工呼吸,直到专业人员到来进一步抢救。 (编辑:宗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004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