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德谦 吴碧涛 蔡喜传 李新华 罗伟彬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按照治疗的不同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 = 58),分别实施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 d、2 d、3 d及7 d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较低(P < 0.05)。两组治疗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脊髓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具有显著的远期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系统;椎板间植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40-02
  胸腰椎骨折在骨科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椎弓根钉棒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会受到手术入路位置的直接影响[1]。脊柱手术患者中较为常用的入路方法为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固定,但是患者脊柱稳定性在椎板切除后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影响脊柱稳定性[2]。笔者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6年2月~2012年12月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新鲜骨折,没有严重的椎管内占位及严重的脊髓神经损伤。其中男81例,女3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1.8±9.3)岁;将其以损伤部位分组:T10骨折30例,T11骨折29例,T12骨折21例,L1骨折15例,L2骨折11例,L4骨折10例;将其进行Denis分型:压缩性骨折35例,爆裂性骨折41例,椎板附件骨折26例,合并棘突14例;按照改良Frankel分级法进行分级,D级及E级的患者数分别为65、51例。将所有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 = 5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即在对照组结束手术后该组患者再进行椎板间植骨,取自体髂骨作为植骨块,此外需要同时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进行观察及记录;采用VAS疼痛评分表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3]。
  1.3 VAS疼痛评分标准
  将疼痛程度由轻到重分为0~10分,其中VAS疼痛评分介于0与3分之间表示疼痛轻微,该种疼痛程度患者可以忍受,对休息不会造成影响;VAS疼痛评分介于4与6分之间表示疼痛程度对患者休息造成一定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处理;VAS疼痛评分介于7与10分之间则表示疼痛严重,患者难以忍受,对食欲及睡眠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VAS评分在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各评定一次。
  1.4 随访观察
  本次研究中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进行随访,时间为3年,对术前及内固定拆除后的骨折及椎管情况采用X线检查,对受伤椎骨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椎骨Cobb角进行测量。患者术后的脊髓功能采用Nurick颈椎病脊髓功能分级进行评估,该功能分级共分为1~5级,其中患者的神经根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或者虽然具有脊髓压迫症状但是不对正常行走形成严重的影响为1级;行走困难较小,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基本不会造成影响为2级;行走困难,但可以自己行走,不需要辅助,但是需要他人在部分生活方面提供帮助为3级;患者的行走需要帮助为4级;患者丧失行走功能为5级。良好率为1级与2级之和。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由于研究中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比较
  由表1可见,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2.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的术前VAS疼痛评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1 d、2 d、3 d及7 d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较低(F = 3.62、2.98,P < 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在两组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内固定拆除后受伤椎体的前后缘高度比较
  由表3可见,本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内固定拆除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t = 9.03、8.25;4.72、4.16,P < 0.05)。研究组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t = 3.05、3.84,P < 0.05)。
  2.4 随访结果
  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手术,对其进行随访,时间为3年。无一例出现出血、内固定断裂、松动。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见表4。由表4可见,研究组及对照组的良好率分别为62.07%、39.66%,研究组高于对照组(χ2=5.196,P < 0.05)。   3 讨论
  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发生的原因是轴向压缩、屈曲、剪力及旋转等暴力,三维性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稳定性的特点,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椎体中受到创伤导致椎管中有骨块陷入,最终形成椎管狭窄[4]。神经损伤在椎体爆裂骨折中发生率约20%~40%。稳定及减压为采用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其对于脊柱生理状态的恢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使患者神经损伤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止[5,6]。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较低(P < 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在两组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进行治疗收到的近期临床效果与单纯采用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相近,均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觉。两组内固定拆除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 < 0.05)。随访结果表明,研究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推测其原因可能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进行植骨组)在拆除内固定后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丢失较少,对保护脊髓及神经功能有利。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效果,并且患者的调整可以从三维空间的角度进行,稳定性较好。单纯采用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也能起到三维固定的效果,但患者手术过程中脊柱的稳定性没有加强,所以加大了畸形在脊柱愈合过程中出现的风险[3,7,8]。
  综上所述,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随访观察康复较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群,徐宝山,张继东,等.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J].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718-722.
  [2] 李洪伟.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进展[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 26(1):66-70.
  [3] 欧阳远武. 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6):53-54.
  [4] 王刚. AF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8):146.
  [5] 王克强,吴积.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J]. 当代医学,2012,18(22):10-11.
  [6] 田建宇.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比较[J].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19(4):5-6.
  [7] 王相利,汤继文,夏萍.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J].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5):453-455.
  [8] 刘培倦,陈亚洲,李贵坚.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4):20,22.
  (收稿日期:2013-05-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327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