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等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我国传统高校教学楼已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向着整体化趋势发展,一种可容纳多个专业,并使其得以交流和紧密联系的整体式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概念应运而生,对这一建筑类型的设计加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楼 建筑环境 建筑心理
  【引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以由建国初期的205所,在校学生11万余人,校舍建筑面积345万余平方米;发展到1995年的1075所,在校学生232万人,校舍建筑面积己达1.1亿平方米。但其中在70年代以前建成的约占40%,至今己40年,由于当初建设时期经济条件有限,那段时期所建的校舍及设备如今已经日趋陈旧和老化,大批的校舍急待改造、扩建、更新。当前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基本国策指导下,高校建设随之蓬勃发展。在短暂的大学教学楼建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二、 高校学生的行为、心理与教育空间环境
  1.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建筑环境是一个物质和空间的环境 ,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映是所有生物系统的特征 ,而人受到刺激后会产生意识、情感 、情绪和心情的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理解为建筑环境功能对人的心理影响的产物从而导致行为。它是人潜意识里的尤物。不管你是否意识到 ,你都已经感知过它 ,并由它引导着你的心境、你的状态和你的行为。建筑所营造的环境气氛 ,最成功的莫过于能合适宜的引领人的意识 ,适应人的心理需求。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建筑虽然是由物质构成的具体实物,却能够对心灵产生作用,而且对心灵的陶冶,多是由实物而生的抽象影响。就教学楼建筑的形式而言,如果学校建筑雄伟,便可能使学生因对建筑的感受而养成恢宏的气度,如果学校建筑幽美,便可培养学生文雅的风范。这是由于久处其中,不知不觉的感染到环境的风格造成的。
  对照现代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可以相应列出教学建筑中整体行为的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
  人类的行为需求: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社交的需求
  (4)尊重的需求
  (5)自我成就的需求
  教学建筑中的行为需求:
  (1)基本教学的满足
  (2)教学活动的保障
  (3)交流知识、社交活动
  (4)自由选择、自由支配
  (5)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五个层次中第一、第二层次是最基本的需求,即保证教学楼中学习、科研、活动基本行为的实现,相应的建筑环境设计首先就是为了实现基本功能(如保温、隔热、采光、遮阳等),并建立满足特定需求的基本空间(如教室、画室、实验室、报告厅等),以及连结这些空间的交通疏散空间(楼梯、通道等)。其次是使这些活动场所不会由于干扰而被迫中止,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基本行为的安全,如教学楼环境设计上对人流交通的合理组织,对防火、防爆等因素的控制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在现代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中还应考虑新的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布置和安装。
  教学楼建筑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其空间环境的设计需着重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高校学生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反映到对环境的需求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向往和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及集体精神,具有从属于集体的归属感,缺乏这些社会环境,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产生与外界隔离的精神压力;个人空间则是满足人们的自我意识所需的空间,有支配环境及无拘束地表达自我感情的归属感。
  2.大学生交往行为与活动空间
  大学校园行为模式的空间需求见表1
  表1大学校园行为模式的空间需求
  行 为
  活动类型
  环境形态
  行为性格
  行为性质
  受环境的受环境的
  上课、实验
  必要性活动
  静 态
  内 向
  公共性的
  影响不大
  读书学习
  选择性活动
  静 态
  内 向
  私密性的
  影响最大
  集 会
  社交性活动
  动 态
  外 向
  公共性的
  影响较大
  交 往
  社交性活动
  半动态或动态
  外向或内向
  半公共性的
  影响较大
  人类对所有活动的基本要求,概括而言,有三个方面:安全、刺激与认同。满足这三个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场所都会产生使人逗留的效果,而人的不同活动类型,对这三方面的需求程度也不同。行为主导着人的活动模式,而活动则选择了空间的形式。学校是提供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教育环境,就教学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而言,高等院校活动空间应以个人空间和领域需求为基础,同时进行对开放空间的研究。
  学习过程中的交往空间应是多功能、多层次的。因为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课外活动本身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有时愿独自在安闲的角落里读书、思考,有时愿三五成群在一起欢聚或议论,有时则喜欢置身于容量更大的群体气氛之中,激发更强烈的心灵共振。这一切决定了交往空间的多层次性。因此, 交往空间大致应有三种领域:个人领域、小集体领域和公共领域
  1)个人领域
  个人空间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彼此间所保持的间距量。个人空间的间距需求在年龄、性别和个人性格上,有差异性存在。
  教学建筑里的个人活动领域,包括个人所使用的桌椅,走廊的尽端,公共空间边缘的坐凳,草坪边的绿篱,建筑的角落,甚至是电脑网络等等,凡能形成一定的围合、隐蔽、依托的环境,都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领域感,愿意在那里滞留。
  2)小集体领域
  大量的交往活动,往往是以2-6人的小集体形式进行。所以在教学楼建筑的室内外,应有一定的适宜滞留交谈的空间。尤其是在室外应有较充裕的场地、铺地,并设置一些坐凳、台板乃至树木,为师生、同学提供停留、围坐、交谈的可能。
  3)公共性活动领域
  公共活动领域在教学楼建筑中的表现有:各种教室、庭院(或中庭)、入口大厅、教学楼建筑周边的广场等。庭院或中庭因为是与教室临近的公共空间,所以在课间休息时使用率较高,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生动的场所。入口大厅在教学楼建筑里常常是起着交通组织和建筑内地标的作用。
  【结论】教学楼设计应打破僵化模式,关注布局关联性,从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出发,使之更加集中、整体,将空间相互整合、靠拢、集中设置公共教学用房,以增进交流、资源共享,减少重要建设造成的浪费,同时还要多提供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供师生建立个人领域或小集体领域,改变以往教学楼封闭、单一的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张宗尧. 中小学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07
  [3宋泽方.周逸湖.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4]埃莉诺·柯蒂斯. 学校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393923.htm